加载中…
个人资料
琴音悦耳
琴音悦耳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4,991
  • 关注人气:42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走近京胡制作大师——-许学慈

(2007-05-21 21:39:03)
标签:

许学慈

京胡

制作

分类: 京胡艺术
走近京胡制作大师——-许学慈

 

 

 

?/P>



 

走近京胡制作大师——-许学慈

 

许学慈先生

提到国粹京剧,几乎无人不知;说起京胡——京剧乐队中最

主要的伴奏乐器,业内和标界无人不晓。

但是,谈及京胡制作人,可谓知之者不多。如果说,在京剧

舞台上。京胡作为伴奏乐器而陷形开幕后,那么,作为京胡

的制作者,则成为这幕后的“幕后”。鲜为人知。当观众把

掌声和鲜花敬献给演员的时候,甘为“绿叶”映“红花”的

乐队却依固守着那默默无闻的本分;当京胡脱离伴奏而卓然

立于舞台上独奏之时,人们又把掌声和鲜花奉献给了那位技

艺精湛的琴师,而京胡的制作者却仍然在他的小天地里辛勤

奋地忙碌着。
    今天,笔者就带您走进这幕后的“幕后”,去密切接触

一位闻名全国的就胡制作大师——许学慈。
    在许学慈老生的琴坊——一间坐落在中国戏曲学院附中

院内北面的平房里,笔者见面到了这位令人仰慕的老先生。

许老已年届古稀,鹤发冠顶,精神矍铄,待人真诚,慈祥可

亲。许老不善言谈,呆谈起做京胡,就像讲故事一样娓娓道

来。打开记忆的闸门,他的思绪一下子闪回到半个世纪之前——

    十五学世得拜名师

1951年,许学慈15岁,在北京联东器社学徒,师从资深老师

傅方椿树、傅历山、张鹏达,向他们全面系统学习了京胡、

京二胡、民二胡、月琴。三弦和琵琶等民族乐器制作。学艺

生涯一开始,许学慈就遇上这么多好老师,加之他天资聪颖

和吃苦耐劳,学徒工三年即打下了京胡,京二胡等民族乐制

作扎实的功底。
    1954年,许学慈被调入由北京市乐器行业组建的北京第

一乐顺生产合作社,开始独立制作民族乐器。
    1960年这是许学慈一生中重大转折,从此,他的京胡制

作水平开始进入一个突飞猛进,日趋精湛的时期。就在这一

年,北京第一乐器生产合作社与北京民族乐器厂合并,为使

民族乐器制作后继有人,厂方举办了名师收高徒活动。经厂

长陈韶轩推荐,许学慈得拜老艺人,著名京明制作大师洪广

源为师。星移斗转。寒来暑往,许学慈如饥似渴,苦学不缀

六个春秋,深得洪广源制琴精髓。把洪先生一整套独特的制

琴工艺方法学到了一手。成为洪行政管理最得意的弟子。陈

韶轩在《记涿州老艺人洪广源》一文中追忆到:“(洪文

源)一生收徒十二人,成名者无几……高徒中有许学慈者,

不但学到洪的技艺,还学到洪的品德,为当代全国的名琴师

师尽心服务。难导大家都称赞说许学北朝鲜是洪师傅的接班人。”(参见《涿州文史资料》163-165页)

孙韶轩为洪广源亲师弟,也是民族乐器制作专家,其郑地有

声的评价,足见许学慈制琴技艺之高超,作业洪广源之高足

当之无愧。
    1963许学慈在北京民族乐器厂洪广源门市部协助洪先生,

一边学习一边工作。此外,他开始维修来自全国各地的民族

乐器。1986年,各市地学慈被调人中国戏曲学院,精湛卓越

的制琴技艺赢得了业内外人士的高度赞誉。京胡大师杨宝忠、

杜奎三、沈玉才、李慕良、何顺信、黄天麟、姜凤山、迟天

彪、吴炳璋、燕守平等都慕名找到许学慈做琴或修琴,有的

老先生的琴用了一辈子,出现了发音不好或轴子不听使唤等

问题,经过许学慈的妙手都能得以“回春”,他也因此获得

了“胡琴医圣”的美称。

?/P>

    承前启后不断创新

历阅半个多世纪的沧桑,在京胡制作方面,许学慈既尊重传

统而又不囿于传统,虽传洪门薪火却能不断创新。他博采众

长,兼收并蓄,形成了独特的"许派"京胡制作风格,深得业

内外人士垂青。从选材、工艺,发音等京胡制作各个环节入

手,许学慈从来没有停止过探索的脚步,对传统京剧制作的

工艺不断进行创新,经过千锤百炼达到炉火纯青的至境,形

成“许派”京胡制作独有的一套严谨而科学的制作仁系,成

为业界的一面旗帜。
    在京胡制作工艺等创新方面,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到目

前,许学慈至少有“四个首创”:

    一、首创“琴担向后(琴轴粗端方向)弯曲”工艺。

传统京胡制作,担子烤直即可。在长期的制琴和修琴实践中,

许学慈发现,许多琴师的京胡由于常年伴奏,担子在琴弦受

力的作用下普遍向前(琴弦方向)弯曲,许多琴师也反映,

这时的胡琴会出现或调门吃力,或音色不好,或按弦时音准

不稳定等现象。许学慈判断:这些现象肯定都与担子向前弯

曲有关;根据力学中预应力原理,1973年,他一反传统,在

京胡制作工艺中大胆尝试使用了琴担向后调弯工艺,根据材

料质地和调门的不同。把琴担向后调整到合适的弯度,实践

证明:这一新工艺克服了上述京胡出现的毛病,包括一些历

经百年沧桑的名琴;经过许多慈对琴担重新调弯之后,又重

现曾经有过的最佳音色,这项新工艺开了京胡制作业的先河,

的问世引发了一场业界革命,成为京胡制作业的“金科玉律”,在业界蔚然成风,京胡大师们的评价如出一辙,这项

工艺符合力学规律。不仅能够改善京胡音质和音色。而且对

延长京胡的使用寿命具有决定性作用。

    二、首创京胡“上漆”工艺。

传统京胡制作不上漆或只上一层漆片,基于美观和实用的考

虑。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许学慈把琴担和琴筒都刷上清漆,

既增添了京胡的外观美,又保护了京胡不受湿度等气侯因素

的影响而保证正常演出。既保护了竹皮花纹不受磨损,又能

防止多年使用后琴担琴筒出现意外,这项工艺又使得业界人

士紧步后尘,京胡上漆几乎成为一种时尚。

    三、创京胡琴筒后口“圆截面”工艺。

传统京胡制作中琴筒后口的横截面是平的,根据曲线线条所

包孕的美学内涵,1986年许学慈把琴筒的平截面改成了圆截

面。见微知著、平截面和圆截面看似差别不大,可是在京胡

外观上,二者可谓天壤之别;一个生硬呆板,而另一个则美

观活泼。这种圆截面的琴筒有着不可替代的美学价值,又一

项新工艺在许学慈的妙手中诞生了,很快风靡整个业界,许

多京胡制作者纷纷效之。

    四、创月乌木,红木做轴料。

传统京胡制作使用的轴料多为黄杨和黄檀。这两种木料中,

黄杨易变形,黄檀质粗糙,为克服这两种缺陷。

1973年开始,许学慈改用红木和乌木做轴料,这两种轴料

经过抛光处理后光可鉴人。坚硬而细腻,美观而耐用。

是非常理想的上乘轴料。目前,京胡制作业已普遍使用这两

种轴料。从而为京胡、京二胡更具观赏性锦上添花。

这是许学慈对京胡制作业的又一大奉献。

许学慈的“四大创新”,使传统京胡制作走出了作坊。从一

般意义的“做琴”升华为一种艺术品的生产和创作,“四大

创新”,不仅是许学慈一生制琴承前启后的心血结晶,也是

京胡制作领域几代艺人不断探索和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

“四大创新”,在不失原汁原味丝竹本色的同时,又赋予她

更为科学而丰富的时代美学特征。

 
    许学慈认为人们的审美情趣随着时代更迭而变化。京胡

制作也要随着社会的前进而发展,要发展就必须创新。

但是要想创新得先继承。没有继承的创新,京胡制作就没了

根基;没有创新的继承。京胡制作就没了根基;没有创新的

继承,京胡制作的生命也就停止了,归根结底,京胡制作的

一切创新都要不失丝竹本色,这金玉良言,既是许学慈50多

年一直恪守的制琴“本分”,又是他50余载苦心孤诣的制琴

“心经”。


    毫不夸张地说,许学慈的“四大创新”引发了京胡制作

业一场划时代变革。她犹如一股扑面而夹的清风,一扫民族

乐器制作中因循守旧,固步自封的“浊气”。开辟了京胡制

作业一个全新的时代。京胡制作发展到今天,从实用性已上

升到同时兼具观赏性和收藏性的崭新境界,难怪一些琴师或

京胡爱好者以收藏观赏其所心仪的良琴为乐事,京胡的魅力

由此可见一斑。


    许老把毕生的心血都用在了京胡制作上,他用一腔赤诚,

一身德艺铸就了京胡制作新的辉煌,当舞台上的京剧演员手

捧鲜花和着观众的掌声在谢幕的时候,我们谨向这位置身于

满屋京胡制作材料和工具之中的老人表示崇高的敬意:
    十五学制琴,受教名师长。
    洪门传薪火,艺高妒群芳。
    丝竹响遏云,妙音赋宫商。
    磨砺五十载,美名天下扬。
    这就是京剧制作大师——许学慈一生的写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