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梅兰芳 |
分类: 梅派艺术 |
《女起解》
《女起解》是一出传统戏。剧情是明朝时,有一名妓苏三和吏部尚书之子王金龙结识,改名 玉堂春,誓偕白首。王在妓院钱财用尽,被鸨儿轰出院外,苏三私赠银两使回南京。王走后,鸨儿把苏三卖给山西商人沈燕林作妾,沈妻与人私通,毒死沈,反诬告苏三,县官受贿,判苏三死罪。解差崇公道押解苏三自洪洞县去太原复审。途中苏三诉说自身的遭遇,崇公道加以劝慰。梅兰芳在剧中饰苏三。此剧系伯父梅雨田按王瑶卿的唱法亲授。于1911年在京城演出,当时年仅十七岁。《女起解》原不能独立成戏,均与《玉堂春》连演。经王瑶卿把别狱神的四句原版改为大段反二黄而形成重点唱段后,《女起解》才成为单折戏独立演出。此后,梅雨田又将剧中行路的原版唱词增加为十个可恨,使唱词更加丰富,形成了梅派《女起解》的一大特色。此剧角色只有两个,即苏三和崇公道。崇公道为配角由丑角扮演。这个角色虽系配角,但直接关系到全剧的质量。因为行路一段,旦角每唱一句,即有崇公道说白,要说得不多不少恰到好处,观众才觉得轻松有趣。与梅兰芳合演此剧的丑角先后有数人,早期有王长林、李敬山、克秀山等,后来基本上与肖长华合演。剧中唱段,至今仍在流行。
《一缕麻》
《一缕麻》这是梅兰芳编演的一出时装新戏,取材于《小说月报》月刊上登载的悲剧短篇小说。由齐如山编剧。(是齐给梅兰芳编写的第一个剧本)梅兰芳在剧中饰小姐林纽芬,于1915年在北京首演。此剧情是:清末林知府把女儿许配给钱道台之子,原是指腹为婚,钱少爷先天是傻,林小姐学念书后方得知,一直郁郁不乐。当钱家来娶亲时,林小姐誓死不肯上轿。林知府为保全封建体面,劝迫林小姐嫁到钱家。婚后钱小姐患了白喉症,钱家上下怕传染不敢接近她,惟钱少爷日夜伺候在旁。林小姐经过治病缓,而钱少爷却染白喉死亡。当时林小姐仍昏迷中,醒来时看见头上有一缕治丧的麻线,问起才知噩耗,遂悲哀绝望而自尽。这出戏的意义在于警世,使人们认识到父母包办子女封建婚姻的危害性。此剧上演后反映强烈,效果极佳。剧中梅兰芳无论唱、念、做表,都能紧扣人物与剧情,突破了某些传统的表演程式。他从编演的时装新戏中,提高了他的创新精神,成为梅派艺术形成的一个组面部分。
《汾河湾》
《汾河湾》是一出传统的生旦对儿戏。剧情是:唐代,薛仁贵投军多年未归,妻柳迎春生子丁山,长大后打雁奉养母亲。薛仁贵立功受爵,回乡探亲,行至汾河湾遇丁山打雁,见其好箭法,正在惊讶,忽遇猛虎,薛急发袖箭,不料误伤丁山,仓皇逃回家中,夫妻相会时,薛见床下有男鞋,疑妻另嫁,柳告系子丁山所穿,薛欲见子,始知是在汾河湾射死的孩子,夫妻悲伤不已。此戏剧情比较细微、曲折而生动,演员要有较高的演技并配合默契才能演好。梅兰芳在职1913年即与著名老生王凤卿合作演出此剧。梅兰芳饰柳迎春,王凤卿饰薛仁贵。不久梅兰芳又陪伶界大王谭鑫培演出几次,谭时近晚年,梅是后生,有幸同台,梅兰芳受益颇多。戏剧家齐如山第一次观看梅兰芳演出《汾河湾》后,对柳迎春的表演提出了一些改进意见,写了一封长约三千字的信给梅兰芳,梅认真接受并进行发改进。此后多年齐如山协助梅兰芳,使之创立了梅派艺术。有意思的是非曲直1930年梅兰芳在美国演出《汾河湾》时,美方将剧目译为《一只鞋的问题》,1935年在苏联演出此剧,剧目又被译为《睡鞋的秘密》。但均受到当地观众和戏剧界的热烈欢迎。[NextPage]
《凤还巢》
《凤还巢》是一出充满风趣的轻喜剧。戏中行当齐全,称为群戏,剧情是:明未,待郎程浦告老还乡,生有二女,长雪雁,貌奇丑,次雪娥,侧室所生,美而慧,程浦与宗皇朱焕然游春,遇故友之子穆居易,喜女风度,约其于寿日相会。归告夫人拟以雪娥嫁穆,夫人则主先嫁雪雁,夫妻争执。寿日朱焕然先至窃喜雪娥,穆居易后至,程提及婚事,留穆住书馆。雪雁冒雪娥名夜访穆,穆见其丑拒之而逃,途中遇朱焕然,朱赠穆银马,供其远行。适程浦奉旨出征,随周监军赴军,途中遇穆,责其不告而别,此时朱冒穆名取亲,夫人以雪雁代嫁,洞房中朱与她均悔之不及。地方寇乱,程妻欲投朱焕然避难,雪娥不肯前往。程浦平贼后,迎雪娥至军与穆重义婚姻,穆仍拒之,元帅洪功及周监军强主婚,洞房中见雪娥,知乃误会,穆急谢罪。朱焕然被劫携程妻、雪雁来投,一家团聚。此剧为梅兰芳根据清宫藏本《循环序》改编,剧中梅兰芳饰程雪娥。于1929年在北京首演,因全剧情节巧妙,受到观众盛赞,久演不衰。梅兰芳以传统青衣扮相塑造了纯清少女程雪娥的世术形象,表演传神,在眼神运用上特别注意神不离法,法不离神。剧中程雪娥偷觑穆居易时,那回眸一笑、那含情脉脉的眼神,都被表现得淋漓尽致,配合上轻盈柔美的身段,把剧中人物的心情和形象,鲜明生动地显示出来,再加上流畅的唱腔,充分体现了梅派艺术表演中的神、味、美的特色。不愧为梅派有代表性的剧目。至今许多梅派弟子和梅派演员们仍精心学演这出戏。
《白蛇传》(《金山寺》、《断桥》)
《白蛇传》(《金山寺》、《断桥》)这是梅兰芳演出的昆曲剧目。其中两折剧一般是单独演出,很少连演。《金山寺》(又名《水漫金山》)的剧情是许仙受法海煽惑,上金山寺进香,留寺不返。白素贞偕小青至金山寺,恳求法海放许归家,法海不允,白忍无可忍,聚集水族水漫金山。法海也招天将应战,白因怀孕,体力不支而退。《断桥》的剧情是白素贞自金山寺战败后,行至西湖断桥,腹疼难行。恰遇许仙踵至,小青恨许仙负心,欲杀之,白力为解脱,亲责许之薄幸,许仙赔罪明心,三人言归于好,偕赴杭州。梅兰芳在这两折戏是均饰白素贞,先在北京向乔蕙兰、陈德霖等戏曲界老先生学习,迁居上海后,又向昆曲前辈丁兰荪学身段,与俞振飞等研究唱腔,此剧系老戏,经过梅兰芳在唱腔、身段、化装等各方面注入许多新的世术因素,倾注了大创作性劳动,使之成为梅派艺术的精品。如对此剧角色的服装和头饰,他一直不断改革。在1915年演《金山寺》时,戴的是大额子(清代演出时,白娘子与小青戴的则是渔婆罩),后来觉得白素贞并非女将身份,戴大额子根据也不足,便改为软额子。对白素贞的穿戴扮相上也不断作出改动,如白娘子的服装,经过多次实践,最后用绣有三篮小折枝花纹,色彩既素雅,又有点仙气。在面牌上也增添了强调素雅的白色大绒球,1950年又把大绒球改成了红色,白素贞一身白服装,头上一点红,突出了战斗精神,此剧也是梅派代表剧目之一。
《游园惊梦》
《游园惊梦》是梅兰芳学出的昆曲代表剧目。此剧是《牡丹亭》中的一环。剧情是:杜丽娘背父母及塾师与春香至后花园春游,见断井颓垣,陡起伤春之感。游倦归房,梦中与书生柳梦梅至后园相会,园中花神皆出护翼,二人订情而别,杜母恰至唤醒丽娘,见其恍惚,嘱勿常游园,丽娘却心向梦境不已。梅兰芳在剧中饰杜丽娘。在唱念做工方面都有许多突出的地方,不仅表现出杜丽娘的温婉、娴雅贞静的性格,还把这位深锁幽闺的少女心灵深处的寂寞、惆怅、仿徨的心情恰如其分地表露出来,演得层次分明,不同凡响。是梅兰芳下功夫最大,演出场次最多的一出戏。早在1918年演出时,由姜妙香配演柳梦梅,至1933年在上海演出时又得与昆曲名家俞振飞合作,由俞饰柳梦梅,均相得益彰。此后梅与俞合演多年,并博取众家精华,不断对此剧进行锤炼和提高,遂臻化境。堪称中国戏曲艺苑中的奇葩。1915年12月梅兰芳应邀在北京电影制片厂,将此剧搬上银幕,当时领导非常重视。组成优秀摄制组拍摄。仍请梅兰芳和俞振飞分饰杜丽娘及柳梦梅,梅的弟子言慧珠饰丫环春香。历时两月,梅兰芳和全组工作人员,以极大的热情,圆满完成了符合电影艺术和时代思想要求的拍摄任务。[NextPage]
《抗金兵》
《抗金兵》是1933年梅兰芳在上海编演的一出激发抗敌斗志的新戏。是由传统剧《娘子军》改编。剧情是:金兀术入侵宋朝。韩世忠守卫润州,与梁红玉共约邻镇张俊、刘铸合兵抗金。梁山好汉的后代阮良、费保、高青等也来投军助战。战于金山江上。梁红玉擂鼓助战,宋兵王达又诱引兀术入黄天荡,韩、梁合兵大败金兵。此戏又名《擂鼓战金山》。梅兰芳在剧中饰梁红玉。首场梳大头、穿绣帔,全是夫人气概;后场则扎大靠、插雉尾,一派大将风度。梅兰芳在全剧中展现了唱念、起霸、击鼓和武打,达到了唱念做打的全面发挥。这是一出众星同辉的大群戏。与之合作的演员,也多有精彩的表演。1951年在汉口重演此剧,对剧情作了一些修改。梅兰芳因多年未演此戏,擂鼓的鼓点力量不匀,影响效果,必须复习,但又怕打堂鼓吵得四邻不安,于是就用两根鼓槌击打自己大腿,以便找回击鼓的感觉。时梅已年近花甲,又赶上夏天炎热,如此练习肯定吃苦,可见梅兰芳对艺术的追求是多么刻苦认真,成就的得来是多么不易。
《生死恨》
《生死恨》一剧,是梅兰芳编演的又一出激励民族气节内容的戏。指述在敌人刺刀下,沦陷区人民的痛苦生活。于1936年在上海首演,剧情是:宋代金兵入侵,士人程鹏举与韩玉娘被张万户掳去为奴,并强令程韩成婚。玉娘劝程逃回故国,张闻知大怒,将玉娘转卖给商人瞿士锡,临别时,玉娘拾得程遗失鞋一只留念,瞿怜玉娘遭遇,把她安置在尼奄中,老尼又强令玉娘与一土豪成婚,玉娘逃出,寄居李妪家,纺织度日。程也乘机逃出,投宗泽部下。宗杀退张万户,程受功任襄阳太守,差人持剩下的一只鞋访玉娘。玉娘见鞋悲痛,一病不起。程闻讯赶至,玉娘与程诀别而死。梅兰芳编演此剧,一反以大团圆为结局的旧套,以一死一生的悲剧形式演出,以引起观众的联想,激起观众的共鸣。剧中梅兰芳饰韩玉娘。此剧梅与琴师共同创作了扣人心弦的新腔,他运用声情交融的唱工塑造了韩玉娘这一悲剧人物,具有很强的表现力。特别是在夜织一场,梅兰芳唱的大段二黄以别具一格的板式组合,行腔跌,充分表达了韩玉娘的凄楚之情。梅在这一场戏的舞台美术设计上,也有创新,置一架纺车、一盏弧灯、一张素桌(围以白帔),韩玉娘身着富贵衣,既衬托场景的悲惨,又使台面清新淡雅。1948年电影导演费穆邀请梅兰芳及此剧的原班人马,拍摄电影《生死恨》(我国第一部彩色戏剧片)为此成立了华艺公司,历时五个月完成。可惜限于当时的摄制条件,成品效果特别是色彩音响方面均不理想,未能流传下来。
《穆桂英挂帅》
《穆桂英挂帅》是梅兰芳一生中排演的最后一出新戏,于1959年在北京首演。此剧原为豫剧。剧情是:西夏侵宋,佘太君虽已辞朝,但仍关心国事,派遣曾孙杨文广、曾孙女杨金花往汴梁探听军情。当时,兵部尚书王强保荐其子王伦为帅,想乘机窃取兵权,寇准保荐杨家将,并献策在校场比武夺帅。王伦连胜数人后,杨文广兄妹闯入校场,与王比武,刀劈了王伦。宋王知系杨家后代,命二人携印归家,请穆桂英挂帅。桂英因宋王刻薄寡恩,不愿再为朝廷出力,反责文广不该取帅印。佘太君劝她以外侮为重,穆桂英桂帅出征。此剧中梅兰芳饰演的角色,是京剧舞台上从未有过的老年穆桂英。需融青衣和刀马旦为一体,极需功力。梅当时已年过花甲,由于对穆桂英老当益壮的英雄气概所感动,因此在戏中把穆桂花英的性格掌握得很准确。经过认真排练,在乡居、捧印和发兵各场中,勿信论是身穿因花红装绣帔,还是扎靠披蟒插翎子,唱做均端庄娴静、豪迈威武,沉稳凝重、一派英姿,将穆桂英这位女元帅光辉夺目的艺术形象,塑造的得心应手,满台生辉。真是梅派艺术巅峰的经典之作。首演时,梅兰芳之子葆玖饰杨文广(旦角改扮小生)、女葆月扮杨花(老生改扮旦角),以取台上台下都是亲儿女之意,一时传为佳话。1961年5月31日,梅兰芳在中国科学院为科学家们演出一场《穆桂英挂帅》,不想竟是他在舞台生涯中的最后一次演出。两个月后,一代宗师不幸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