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苏州,感受到的是古代文化在现代文明中流淌。小桥、流水、绿荫、人家,古代园林建筑布局在现代完整地保存下来了,从而使这座城市建筑呈现出以园林艺术为主要的特征。一个一个居民小区是古代园林的扩大,曲水流觞,围绕小区四周,拱形小桥,白砖黑瓦,呈现一幅宁静的山水画,显得城市现代又古老。
最能代表苏州城市古代文化与现代文明交融的是古镇木椟。因二千多年前越王勾践为麻痹吴王夫差通过水路晋献木头而得名。踏上古镇,登上斜桥,可见两水交汇,一清一浊。一条是胥江,东连姑苏,西接太湖,是沟通太湖与苏州城的黄金水道,传说是伍子胥为实现吴国称霸开凿的既可以南下攻越也可以北上会盟齐鲁中原诸侯的战略通道。另一条叫香溪,从附近的灵岩山前逶迤而来,灵岩山是夫差与美女西施的驻地,西施与宫女们沐浴洗妆,脂粉水流入溪中满河生香而得名,在斜桥下汇入胥江。传说伍子胥死后,他的尸体被装在鸱夷革中,投入胥江,当天,风雨大作,江水暴涨,伍子胥的尸体竟然由东往西逆向流入太湖。风浪平静之后,原来清澈的江水显得有些浑黄,与吴宫流出的香溪水相比,显得一清一浊,相交之处便形成了一条清晰的分水岭。站在小桥上往下观望,仿佛二千多年前的历史就在脚下,离我们不远。

苏州古典园林宅园合一,可赏,可游,可居,这种建筑形态的形成,是在人口密集和缺乏自然风光的城市中,人类依恋自然,追求与自然和谐相处,美化和完善自身居住环境的一种创造。拙政园、留园、网师园、环秀山庄以及沧浪亭,建筑类型齐全,保存完整,系统而全面地展示了苏州古典园林建筑的布局、结构、造型、风格、色彩以及装修、家具、陈设等各个方面内容。而这些园林又完美地融在苏州现代建筑群中。苏州城市绿化率65%。那么苏州是怎样做到古代文化与现代文明的融合的呢?
苏州工业园区管委会时匡先生介绍,一是协调的手法。从宏观上讲,一个城市的风格应该是统一的,因此不管建筑出现在城市的哪一个区域,总体上彼此应有某种呼应关系,当然这种呼应关系可以是形式上非常类同的,也可以是仅在某些方面,是“形似”还是“神似”,要视建筑所在的区位而定。建筑师有必要在设计前对基地作非常深入的分析,在苏州搞设计比其他城市更有难度,因为苏州有太多的文化底蕴,有太多的文物古迹,建筑形式受环境的制约太多。一般来讲,在文物建筑四周,在历史保护区内建筑形式应更多一些和传统建筑取得协调,特别是建筑物的高度、体量、比例以及空间关系决不能破坏原有的环境。在以上区域内,每一个“风貌元素”都应予以利用,文物建筑的保存是必然的,有观赏价值的一般民居也有必要在外形上“封存”起来,内部则可根据现代生活的需要作更新改造。二是对比(或称对比协调)的手法。协调是主旋律,对比手法只能谨而用之,用在关键部位,起着调剂和提示的作用。如果把城市比作是一首乐曲,那未每一幢建筑就是音符。一首乐曲都有一个基调,没有主旋律就不成其为乐曲,但如果同样的音调反复重复出现,又会感到乏味。在城市形态的规划中要十分注意组织平衡和起伏。目前,苏州古城的主格调已形成,在今后发展中的一般性建筑,如住宅、办公楼、商业等都不能偏离这个格调。但是在一些特定的地段,一些特定性质的建筑(大型公共建筑)在形式上可以作一些突破,但仍应有苏州内涵,并对建筑师和业主有更高地要求。三是“曾相似”的手法。所谓“曾相似”是指意在追求新和旧的一种内在的呼应关系,建筑形式上并不追求和传统建筑的一致,而是在品味上寻求某种协调关系,也就是一种将传统建筑加以提炼的设计方法。
据了解,正是在这样的建筑理念下,苏州城市无论发生怎样的发展,都始终保持整体上的风格:小桥流水人家,半边城池半边水,古韵今风相辉映, 黑白灰,淡素雅,粉墙黛。
走进江苏博文:
1、扬州:大运河文化筑就
ttp://blog.sina.com.cn/s/blog_4bdd3f210100axoc.html
2、南京印象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dd3f210100arc9.html
3、徐州沉思:英雄起于草末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dd3f210100b0sa.html
4、苏州:现代文明与古代文明的交融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dd3f210100aznf.html
5、在镇江还有“水漫金山”传说吗?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dd3f210100cqbu.html
6、无锡茉莉花香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dd3f210100cu00.html
7、常州,名人之城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dd3f210100cvv1.html
8、站在连云港土地上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dd3f210100b8ai.html
9、泗洪,一个曾成为文化中心的城市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dd3f210100izsi.html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