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一(2)

标签:
《我是谁》大清谷思维类型理论体系财经 |
分类: 管理 |
连载 :《我是谁》第一部
二、为什么没有完美的个人
各种思维类型的人,虽然都同样经历信息的收集、整合与判断的过程,但是能否独立完成思维过程中的每个环节,是不一样的。
只有少数思维类型在每个环节都是完全独立的,有的思维类型在信息收集环节独立,在整合与判断环节需要别人配合或支持,有的思维类型在判断环节独立,信息收集和整合需要时间或他人配合,有的思维类型信息整合和判断独立,信息收集需要时间或他人配合等。
如:

即使少数思维类型的人能够独立完成整个思维过程,也因为整合与判断方式的不同(系统整合判断或逻辑整合判断),形成截然不同的潜能:系统思维,对事物的整体、趋势更为敏感,而逻辑思维则更关注细节。
因此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找不到完美的个人,一个人在具备了某一些长板的同时,必然有另一些短板,就像是镜子的正反两面。而很多人对自己的长板浑然不觉,因为用长板做事情太轻松,往往以己度人,以为自己很容易就能做成的事,别人也一样,反而盯着自己不足的地方,拼命在自己的短板上下功夫,殊不知即使付出120%的努力,收获也是一般,不仅事倍功半,也难以取得自身价值的实现,这是极大的资源和人才浪费。
以管理潜能为例,各种思维类型人在管理方面天生的能力差异很大:

三、如何打造完美的团队
我们不提倡拔高自己的短板,对于组织来讲,要把事情做完美,最好的办法是用团队的方式扬长“补”短。
团队匹配的原理:
系统思维+逻辑思维
接纳思维+发散思维
思维类型的互补,实现的是潜能互补、行为互补。相同思维类型的人,沟通很顺畅,容易达成共识,但是做起事情来行为不互补;不同思维类型的人在行为上互补,但是在共识、沟通层面容易出现问题。
解决的办法是学习T+,真正了解不同思维人的特点,只有真正“懂得”人,团队成员之间才能实现真正的和谐,而个人的价值实现与团队的价值实现是不可分割的。
四、T+测评的应用与实践
T+测评从研发到应用经历了近二十年的时间,研究的方向一直是围绕个人价值和组织价值的实现,如今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已经得到了非常显著的效果。
在个人方面:
1、
2、
3、
在组织方面: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