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春晚看趋势

标签:
杂谈 |
大清谷系列:没有流水的小桥与绿洲平台
今年的春晚,好像观众评价不高,反应平平。这也真的是难为了台上的人了,一直叫着出新的高调,可却一直出不了新,老套路、老格调、老演员都让人感觉乏味。
但是,今年的春晚却有一个新意,那就是:物质文明已经走了一段的路程,老百姓的生活有了提高,一部分人率先富了起来,精神文明就开始了旅程。追求精神的高度在很多节目中都有体现。小品《新房》,由老演员蔡明、刘威主演,逗乐之外就有了精神追求的引导,小青年结婚要有新房已经成为了时尚,没有房子的男青年就很难找到女友,就是女方的家人也难过这一关。借来的《新房》是为了过丈母娘这一关设下的骗局,结局有一句台词就很令人感动:房子不是家,有爱才有家!
还有海清的《美好时代》,讲的是一对夫妻为别人买的彩票中了奖,而这对夫妻就人的本性与精神的升华展开了激烈的冲突,最终精神追求战胜了物质追求,大奖归于他人。
马斯洛的五个层次的需求,经典的概括了人生的历程,也许有人藉此一生也不能达到顶端,但这就是人性本身的规律,有了物质保障之后,你想做什么?这个命题可能不是每一个人都想过的事情,可他就活生生的摆在了面前。
我咨询过的企业,很多老板很早以前就达到了物质满足的阶段,多余的钱用来做什么?很少有人想过,本能的做法有两种:一是继续投资扩大再生产;两一种选择就是用来满足自己的物欲需求:洋房车子不在话下,更变本加厉的就是赌博、酗酒、泡妞等。很少有人考虑过用来做更有意义的事情。普通的人是要靠精英们的引导,中国的精英们不一定有钱,没法以身作则,就有了像陈光标这样的人物出现:被称为大善人的陈光标,春节期间来到台湾做慈善,引起了各界的强烈反应。
节日中,与老公的一些学生在一起,他们都很有钱,在校时就是优秀的学生。谈到有钱了之后,你们想做什么?大多数的人都说要做善事,这就是陈光标效应。在人们的潜意识中都有这方面的需求:被尊重、被需要。陈光标无疑起到了引导的作用。
我说:做慈善不是最高境界,人的最高境界是实现自身价值。这是一个很虚的词句,很少有人真正听得懂。我说中国真正的强大靠什么?不是救济穷苦的人,是要有一批(不是几个)世界级的大实业家,像李嘉诚、王永庆那样的,对国家来说是为国家创造财富;对老百姓来说是提供好的就业平台;对个人来说就是在玩一个大的游戏。人生本来就是在玩,从小玩到老,但是玩的是什么各阶段不相同,个人的追求不相同,有异而已。
这个玩的过程就是人生。我觉得陈光标不是在玩企业玩实业,而是在玩高级作秀。他的精神追求虽然不够高,但是毕竟比普通的有钱人高得多,如果把这些钱用来培植一些民族的品牌实业更利国利民一些。
我的这个话题引起了老公学生们的高度兴趣,尤其是对人生就是一场又一场的游戏,看谁玩得好,玩的多赢很感兴趣。
很多网友很关心底层的人们,我很敬佩很欣赏,但我觉得彻底让老百姓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不只是靠慈善,而是靠国家的体系(比如养老医疗等)靠国家的富强作保障,国家的体系靠政府来完善,国家的富强一定是靠每一个有能力、有抱负的个体来实现的。物质生活满足之后,你会做什么?你赞同我的观点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