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运用数学计算是如何鉴定《红楼梦》的作者。

标签:
红楼梦数学鉴定文化 |
分类: 社会与科学 |
过去我们对《红楼梦》的作者持有异议,多数是从人文和历史角度去分析和鉴定,我也曾经沿着这样的路子去思考过这个问题,近日恰巧发现原来不少学者对通过数学计算得出的《红》的作者这个问题上也很有兴趣,而且有些学者的研究过程和研究成果很让我敬佩。
从“数理语言学”到“语言统计学”,从中国到国外,不论是研究的人数还是机构组织,总的来说还不少,我们就举“语言统计学”对《红》研究说起。
语言统计学,顾名思义就是根据作者的写作特点,规定一定范围的有效词语作为最高使用概率进行计算。
1954年瑞典的汉学家高本汉对《红》前80回和后40回的38个字的考察得出结论是前后为一个作者,这个结论看来可以初步推论这位汉学家的汉学水平可能还是不够高的,可能是选字上出了问题。
在中国,有一对夫妇赵冈和陈钟毅用了“了”“的”“若”“在”“儿”五个字的出现频率分别作均值T
1981年美国威斯康辛大学的讲师陈炳藻首次借助计算机从字词出现的频率进行统计处理,得出《红》的120回均属曹雪芹所作。
1983年华东师范大学的陈大庚对全书的字词句做了详尽的统计分析,并发现了一些专用词如“端性”“索性”“越性”在各回中的出现情况得出前80回为曹雪芹一人所为,后40回作者另有其人,但后40回前半部含有曹的残稿。
惊人的发现在1987年,复旦大学数学系的李贤平教授对每个回目所有的47个虚字出现的次数进行计算机计算出频率得出的绘图,根据多方面的资料收集和统计计算,从而发现不同作者的创作作风论定了《红》成书的新理论,即《石头记》的作者未知,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将自己早年的《风月宝鉴》插入《石头记》,定名为《红楼梦》,就是所谓的前80回,后40回是曹的亲友将曹的草稿整理而成,其中宝黛的故事实为一人所写,而程伟元、高鹗是作为整理全书的功臣。
总的来说李教授的成果比较让人深思,而且这个结论也比较契合人文历史的证据,现在大多数的学者一致认为《红楼梦》原名应该是《石头记》,而石头记的作者是谁才是大家一直争论不休的节点。让人惊叹的是,有位官员型的学者土墨热先生,因为是明清历史学者出身,对《红》的研究非常独特,根据历史的切合点,结合改朝换代的大历史背景,包括不少在没落的明王朝下滋生的女性团体诗社,以及历经自宋以来的江南王侯贵族的兴衰,竟然找到了失踪几百年的《石头记》“作者”,而且这个作者并不神秘,那是明清一大剧作家,也许是《长生殿》的巨作的影响,一部可能也不叫做《石头记》的小说脚本就这样诞生了,这个作者就是大名鼎鼎的洪昇。有趣的是这个剧作家曾经在曹府居住过,而且是死于离开曹府不久的时间,世上竟有这么巧的事,真是让人感叹!前人留下的悬念只好让我们后人去慢慢猜了。简言之,《红》是集众多大家之成,正所谓众人拾柴,火焰高。
想想这位李教授的成果,结合土墨热的历史分析,不禁让我惊叹,科学与历史总算有一定的结合之处了。研究《红》的作者意义非凡,没有确定的作者,我们所看的历史小说就像盲人摸象,作者所代表的意思非常丰富,作者的历史背景、当前的政治事件、时代的风俗人情、人文的思想境界等等,失去了这些信息我们还能看到更深的东西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