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心目中的老子与《道德经》

(2014-11-28 16:10:55)
标签:

道家

老子

道德经

分类: 杂文

蒙张云城会长瞧得起,邀我加入了“老子同道会”微信群。此前也说了一点东西,但都与老子没什么关系,便很觉得对不起“老子同道会”这个名称。我是个“泛神论”者,什么都信,按辩证法讲什么都信就等于什么都不信,其实我自己也不知道信不信。但既然入了同道会,我觉得就必须要针对老子说点什么,下面就谈谈我心目中的老子,我不是这方面的专家,谬误之处还望同道指正。另外老子姓李我也姓李,按五百年前是一家的说法,老子应是我的远年先祖,即使说错了,相信老子也不会怪罪他的一个后辈子孙。

关于老子其人,史书中记载及少,就连大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中写到他的时候也是扑朔迷离。但有几点是可以确定的,第一,老子是周天子身边的人,史书上记的身份是“周守藏室之史”,这里所说的“史”,也就是“吏”。有专家将其翻译成现代官职,相当于周王朝的国家图书馆馆长,或国家档案馆馆长。但现代人的概念中,图书与档案区别很大,那我们就折中一下,给他一个含糊的官职,周王朝国家资料馆馆长。也就是说周王朝的一切文字资料都由他管理,这样,他的身份也就清楚了。第二,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曾专门从曲阜到当时周天子的所在地洛邑(即洛阳)向老子“问礼”。第三,《道德经》是在老子出函谷关时应守关头目尹喜的要求而写的,在此之前,他没给世上留下过一篇短文,一句教诲。

似乎每个人都赞同以上的说法,但这里边却潜藏着一个极大的问题。既然《道德经》是他出关时才写的,之前他连只言片语也没给世人留下过,既然这样,那么他写《道德经》之前那么大的名气是从哪里来的呢?孔子是怎么知道他的?为什么要千里迢迢赶去向他问礼?难道就是冲着他有个国家资料馆馆长的头衔?我觉得孔子不会这么庸俗,也没有人相信孔子会这么庸俗。那么孔子为什么会去向他问礼?他为什么有那么大的名气?很简单,即使是“无为而无不为”也得先让人知道什么是无为,所以我认为,之前老子并非没为世人留下只言片语,而是他一定说了很多,而且说得很好,所以才把孔子吸引了来。那么他都说了些什么,为何史书中没有任何记载?原因也只能有一个,老子自己是资料馆馆长,或者他没为自己的议论作记录,或者他把那些记录都删除了,什么可能都有,反正一切文字资料都归他管,他自己说了算。按照《道德经》中透露的老子的处世方法来看,那些言论应该没被他记录,一切都顺其自然,说就说了,记它干嘛?

与孔孟等其他百家诸子相比,老子有很大的不同,一、其他学派的代表人物,不论孔子、孟子、墨子、韩非子等等大都游走于各诸侯国之间,四处游说,传播自己的观点。而老子任职期间从未踏出京城一步,一旦辞官出走,便是真正的离开,使世人“莫知其所终”。二、其他诸子见到的官员最高也就是各诸侯国的国君,而老子经常见到的则是周王朝的最高统治者——周天子。这两点就决定了老子的思想与其他诸子具有很大的区别。区别一、老子任职期间从未离开过京城,与其他诸子相比,他对社会的接触相对要少。但老子是国家资料馆馆长,与其他诸子相比,他接触的无论是历史资料还是现实资料都会多得多,这也就形成了老子思想的第一个特点,就是与感性认识比较起来,他更善长理性思辨。区别二、老子常伴周天子身旁,是中央官员,而且所有国家级的最高文件都要由他过目,这也就形成了老子思想的第二个特点,就是他的政治眼界要比其他诸子更加开阔,站的思维点更高。

那么老子 “无为”、“尚柔”的思想是怎么形成的呢?有传说讲老子的老师叫常枞,“贵柔”思想是从常枞那里继承来的。这种可能性也不是没有,但我觉得老子“贵柔”思想的最终确立与完善是在他出仕以后,并且这个思想贯穿了他学说的各个领域,成为了他人生观和宇宙观的核心。

老子在周天子身边任职的时候,周天子的统治已经日薄西山。诸侯国力量日益强大,周王朝对诸侯的控制力越来越小,按孔子的说法叫“礼崩乐坏”。在这种形势下,如何维持周天子的统治以保证天下太平必然会成为老子这位国家资料馆馆长经常遇到的问题。想通了这一点,老子的“无为”、“贵柔”思想的形成与完善就不言自明了。名义上是天子,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在实力上却处于弱势;许多诸侯国名义上是周天子的臣属,而实力上却要强大得多。不以“无为”和“贵柔”的方法来维持局面又能怎么样呢?所以《道德经》中的许多章节,应该就是老子对国家局势分析的结果,并且很有可能是他与周天子谈话内容的精编版。面对老子这样一位大智者,连孔子都要远道而来向他问礼,与他近在咫尺的周天子怎么会错过向他垂询的机会呢?因此,在《道德经》中有许多“大国”与“小国”关系的论述(“大国”是周天子之国,“小国”是诸侯之国);有许多军事方面的论述;还有许多对民众生存状态的论述及身处“上”位者该如何行事的论述(这个“上”应该指的是周天子)。如此归纳,《道德经》首先应该是老子在其位谋其政的产物,书中的这部分内容,主要论述的是天子在处于弱势之时的治国之术、用兵之术、驭民之术和立身之术。这是道德经的第一部分,按孔子的说法是“修身、治国、平天下”的部分,只不过老子在这方面的主张与孔子截然不同。

《道德经》的另一部分是哲学部分。孔子在鲁国做过官,但时间不长,他一生大部分时间都是布衣。当时文化是被统制阶级垄断的,民间书籍很少,所以孔子要读更多的书非常困难。我们所知道的孔子传授弟子的书籍不超过十种,而其中的《易经》是孔子五十岁左右的时候才得到的,史书上说,孔子读《易》,“韦编三绝”,孔子自己说:“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由此可知《易》的学术价值有多高,孔子得到《易》是多么不容易。但是这样一本孔子千辛万苦才能得到的书,老子要读到它却是不费吹灰之力,因为老子是国家资料馆馆长,这些书都归他保管。据说《易》源远流长,从夏朝的时候就有,不过名称不同,内容也不完全一样。我们不知道老子见到过几种版本的易书,但是老子思想中那种明显的辩证思维方式以及“道生一,一生二”的宇宙观肯定与《易》有关。孔子五十才读到《易》,而老子却一生都与《易》生活在一起,这也就决定了老子在对现实世界的理性思辨中具有了更高的哲学高度。

还有些东西我不太想涉及,但又无法回避。中国人都知道,老子不是象孔子那样作为圣人被后代敬仰的,他是作为道家的创始人,是被人们当神仙供奉的。唐朝的皇帝把老子封为太上老君,在《西游记》中太上老君是玉皇大帝身边地位最高的仙人。《道德经》在道士心中与佛经具有同等的分量,这又是老子与其他诸子不同的地方。关于《道德经》的这一特点,被后世称为“玄学”,取自老子的语录:“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前边讲过,我是个泛神论者,什么都信。“信”首先就是不能说瞎话,那就说点实在的,老子成没成仙我不知道,但他的“无为”和“贵柔”思想确实能成为人们修身养性的指导,以此来进行修炼,确实能达到清心去烦的效果。这是道教把他奉为至尊的一个因素,也是民众看重他的一个因素。另外,我们前边讲了,老子是以理性思辨见长的,以他的才华和学识,是站在当时东方哲学的最高点上的,在这样的高点上,就使他必然要对一些重大的哲学问题进行思考、进行探索。所以《道德经》中的很多章节又是对于“道”的直接论述,这些论述可以看作是老子用哲学的思维对于世界及其本源的解释。我又总觉得在这种解释中老子似乎发现了一些什么,鉴于当时社会的总体文化水平,使得老子无法用准确的语言来描述他的发现,于是就出现了“谷神不死,是谓玄牝。”“是为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等等等等。我想,这样一些论述大概更接近我们说所的“玄学”,大概这些也是被道教中人最为重视的部分。所以在现代研究中,对于这部分内容应该更谨慎地对待,尽量还其本来面貌。

终于,老子要出关了。可到了关口,守关的领导偏偏是老子的“粉丝”,扬言老子若不留下一篇著作这关就不让他过去。以老子“不争”的性格,在这种情况下肯定是淡淡一笑,拿出笔墨,便写了起来。我觉得老子在出关前答应书写此书,除了他此时此刻的“不争”,还有一层意思,他已经决定远离尘世“莫知所终”了,留下来的书是毁是誉已经与他毫无关系了,这是一种长久的“不争”,所以他写了。书写并不费太大的力气,因为这些内容此前已不知被他讲了多少遍,又不知在他的心中被翻滚了多少遍,此时记录起来可以说是轻车熟路。老子是个顺其自然的人,平时说的东西很多,思考的东西也很多,此时想起什么便写些什么,段落与段落之间不强求有什么必然联系,只要是自己的真实思想就行。但有一个东西是老子无法控制的,就是他的那种“玄学”心态,有时候明明是在讲解现实,可不知不觉便进入了“玄学”状态。进入就进入吧,老子本身就崇尚自然,不强迫自己,或书写自己的理性思辨,或书写自己的“玄”性感悟,或把两种东西揉在一起,都无所谓,就这样写下去,写下去,整整写了五千言。五千言的文字,简洁、玄妙、质朴,深邃。

这五千言是一时写成的,但我们不能把它当成一时的思想,它是处于王朝末世时期一个思想家的思想流程(尽管这流程被记录得有些随意)。我们也不能把它当成同一精神状态下的作品,关键是那个“玄学”在里边时时起着作用。这个“玄”我们可以忽略它,也可以重视它,但无论忽略或重视它都客观存在着。

下面可以对老子做一个归纳了。首先,老子是一个很有责任心的官员,他为周王朝的延续冥思苦想,费尽心力。二,老子是一个站在当时东方最高哲学点上的学者,他为东方哲学奠定了基础,他的哲学思想现在还在指导着后人,指导着世界。三、老子是东方玄学创始人(玄学也属哲学范畴),并直接引导出了中国本土唯一的宗教——道教。四、不论老子的治国学说,还是他的哲学或玄学,所贯穿的都是“无为”和“贵柔”。而他的这种“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的弱势思想,恰恰为那些必须要面对强势的社会和自然的广大民众,无论从身心养护上,还是从社会性的自我保护和发展上都起到了有效的指导作用。

以上就是我心目中的老子和他的《道德经》。我们聚在一起研讨、学习老子的智慧,用以提升自己的境界,拓展自己的事业,这是主要的,是我们聚集起来的目的。我的文章只是想以我的理解,探索一下老子智慧的来源,其实这与我们这个同道会的办会宗旨应该是没有多大关系的。老子的智慧来自他为朝廷分忧解难的具体实践也好,来自他哲学家的理性思辨也好,来自他世外高人的天才领悟也好,都与我们学习他的智慧关系不大。我的这篇文章应该属于我们同道会里的题外话,给大家在研讨的过程中增加一点趣味性,就如同大家研讨得有点累了,那么就休息一下,我给大家讲个故事,就是这样。现在这故事讲完了,研讨可以继续了。谢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反腐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