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南之旅】——走进阿尼的家(2)

标签:
甘南拉扑楞寺旅行日记图片阿尼生活尼姑寺 |
分类: 行摄之旅 |
从西边的尼姑寺下山时,只觉得此行收获甚微,满心的不甘驱使着我继续寻找阿尼的踪影。小向导(15岁的藏族学生)也很乐意奉陪,于是打车直奔了东边的尼姑寺。
此时已是傍晚时分,天气骤然变冷。
安静而神秘的寺庙大门紧闭,山坡上矗立着一座白塔,包围在四周的房子想必都是僧尼的家吧。四下看不到任何人影踪迹,徒然升起无比的失落,仿佛更冷了。
无奈之中正要下山,忽闻远处传来阵阵嬉笑声...
山下一群年轻的阿尼,手里大包小包的,一看就知刚从街上购物回来。
当时真有点儿狭路相逢的感觉呢...
她们看上去也就16、 7岁的样子,于是大胆的上前去搭话。
其中一位比较开朗的尼姑一直笑容满面,非常直爽。
她们好奇的看着我相机里的照片,还说认识西边寺院的那个阿尼。
她叫卓玛,才17岁,开朗而热情让我给她拍照
我让小向导跟她说明来意,说我们白跑一趟有点遗憾,问能不能去她家里做客。
我赶紧在佛塔前给她们拍了很多合影,以表达我的感谢之意。
卓玛的家是独门独院,尽管没有任何装修,但小小的院子里非常整洁。
这两间房就是卓玛的安身之所,每年的租金大约一万元。
藏传佛教格鲁派的僧尼大多都来自藏族,她们有的很小就被家里送到寺院,
在这期间,她们没有收入来源,所有的生活费用都是由家里来供养的。
房子的外间是做饭的土灶台和吃饭的炕桌,为了节省空间衣柜被镶到墙里面。
里间是卓玛睡觉和念经的地方。
高大的佛龛里供奉着佛像和活佛的照片,
色彩艳丽做工精美的佛龛是她家里最做贵重的家具。
冬天的时候,屋里就靠炉子来取暖。
卓玛随手拿着抹布擦拭着本已经擦得发亮的炉台。
炉子烧的是牛粪,所以没有灰尘和呛人的烟味。
在墙壁上有个壁橱,里面放的是日常用的碗具和简单的护肤品。
尽管只是用镂空的帘子遮挡,但里面依旧是一尘不染,整整齐齐。
我仔细打量着这只古朴的小汤碗,
尽管我们的语言不通,各自说着自己才懂的话,
但却丝毫也不影响我们愉快的交流。
在卓玛小小的床头上,竟然摆放着两个闹钟。
每天早晨她要在5点钟起床,先把炉子打开,
洗漱完就开始盘坐在床上面对着佛龛念经。
寺庙里不是每天都有早课,阿尼们大部分早晨都是独自在家里念经。
卓玛说她的家在青海,从13岁就来到拉扑楞寺了,她在家里是最小的一个。
在藏族人眼里,家里如果有条件能够供养一个孩子到寺庙里学习佛经,
那可是最为荣耀和虔诚的一件事了。
我们开心的聊了很多话题,当然对于她们出家为尼原因,我还是不太理解。
原以为那些剃度出家的人一定有很多不为人知的难言之隐,
但她们给我的答案真的是让我太多的意外。
她们在这里各自租房住,自己做饭吃。
我问她一个人生活闷不闷,她笑着说一点不会呀。
白天除了念经以外,还要到寺庙里上课念经,
晚上有时候到邻居家去串门儿聊聊天,每天都过得很开心。
她的家里没有电视,她唯一的伴侣是一台小型收音机。
这是她的好朋友也是老乡,比她小一岁,大眼睛忽闪忽闪的有点害羞。
我好奇的问她每天吃什么?
卓玛说她们每天的主食就是糌粑,然后买些蔬菜自己炒,一个人吃饭很简单。
说着她兴奋的给我们做糌粑吃,我说没吃过,她还觉得很好笑。
糌粑是用青稞磨的成粉炒熟后,用酥油搅拌成团状后,然后用手捏成形状后直接拿手吃。在制作的过程中,得知酥油要加得多一些,奶茶要略少一点儿,这样能捏得硬些,也更好吃些。
我捏起一块入口品尝,不禁咧咧嘴,满嘴都是粗糙的感觉有点噎嗓子,难以下咽呵呵~~
此外,我还非常关心的话题就是会不会有一天她们会离开这里还俗回家,
去过一个正常女子的生活呢?结果果然不是我想的那样。
卓玛笑着说,对于出家的人来说,还俗是一件非常丢人的结果,说明她的修行失败。
她一定不会走到那一步,她会努力学习经文,提高自己修行的水平。
我分明看到了她眼里闪烁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