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站,刚还遇见你》试读

标签:
教育人生 |
分类: 意林美文 |
汪星宇
自序:Hey,这居然是本书
要一个人面对社会的时候,就必须想明白自己是谁,要做什么。这不是讨好爸爸妈妈的答案,不是应付面试官的回答,这是你和我都终究要给自己的交代。
这是一本励志书,但这不是一本惯常套路的励志书。
惯常套路的励志书里,少年英雄意气风发,一帆风顺;惯常套路的励志书里,成功秘诀简单粗暴,指哪儿打哪儿。
我羡慕这些主人公,甚至常常模仿他们的行为,只可惜,不得不承认,我是没有那样的好眼光或是好运气的。
我不能在初三的时候就下定决心要考哈佛或是耶鲁,也没能在小学逛博物馆时就知道什么是“伪楚”,甚至连压线通过某场考试改变人生轨迹的事情也并没在我身上发生过。
我有的只是迷茫,与每一次迷茫时小小的不甘心、不服气,然后,折腾。
小时候,我与所有的孩子一样,经常被大人们半开玩笑地问:“咦,你长大了想做什么呀?”
“我想……”我支支吾吾答不上来。
医生?老师?科学家?脑海中翻来覆去也数不出几个职业的我,真的不知道长大了想做什么——我没法儿想象自己长大了是个什么样子,长大以后我究竟能做什么。
太多的励志书教我们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说我们每个人小的时候都是敢大声说出自己理想的,有的想当科学家,有的要当宇航员,只是我们在长大之后忘记了最初的理想。我们只要不忘初心,就能飞天遁地,就能气势如虹。但事实不是这样的。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当时的“理想”更像是一句玩笑。那个时候的我们不知道当科学家需要在实验室中付出千百个小时枯燥的坚守,不知道宇航员要经历怎样严苛的身体训练。我们的那一句“我长大了想做×××”,只是为了迎合大人们的玩笑而说出的另一句玩笑,是我们当时所能感知的小小世界里的一点点偏好而已。
或许,那个曾经的“理想”在你获得一支棒棒糖的奖励后就被抛诸脑后,或许你还坚持着那个“理想”,可我相信,“它”并没有让你减少半点儿成长途中的迷茫。
因为这个“理想”不是真实的渴望。
我是谁?我想要做什么?我真的可以做到吗?这些问题总是不时地出现在我的脑海中,每次它们都忽然出现,又转瞬消失,随之而来的总是一阵心慌,迷茫与无助。
“好烦。”每次想到这些问题的时候,我都皱一皱眉头,选择先睡一觉或打一局游戏,希望过后再思考,然后就不了了之了。
我又不是苏格拉底,何必总想着要认识自己!
小时候以为遥不可及的长大,转眼就到了眼前。“你想要做什么”变成了毕业时的“你要做什么”。
国内金字塔般等级森严的教育筛选体系,让我们逃避了好些年“要做什么”的困扰。随着大溜走,考尽可能好的分数,去尽可能排名靠前的学校就是你要做的事情,甚至毕业之后,找到安稳、高薪、体面的工作,大家才敢稍稍喘一口气。
可这些都远远不是终点。你要一个人面对社会的时候,就必须想明白自己是谁,要做什么。这不是讨好爸爸妈妈的答案,不是应付面试官的回答,这是你和我都终究要给自己的交代。
和那些早早确立了人生目标的励志书主人公相比,我实在太过迷茫。
小学到初中,我唯一的心愿就是快点儿长高,高中又开始疲于应付各种考试,就这样稀里糊涂进了复旦大学开始学习国际关系。大学里我卖过化妆品,当过主持人,参加过很多演讲比赛。毕业时我考过公务员,也申请了国外的大学。我一个人背着包去过欧洲,去过朝鲜,也流浪过纽约的街头。我在纽约待过两年,混过创投圈,组过读书沙龙,研究过半年小岛屿国家要如何应对气候变化,找过国企工作,投过智库实习。
有些人会羡慕我生活的精彩,也有人觉得很多是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的无用功。但我知道,当我没想清楚自己到底想要干什么的时候,这些勇敢的尝试在一点点帮助我认识自己,认识世界。
毕竟励志书主人公拥有的视野和选择,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都可遇而不可求。但抓住每一次身边的机会去尝试、去折腾,是你和我都能做到的。
我没法儿告诉你哪里会有捷径,但我相信你能在这本书中看到那些你的困惑、迷茫、在意和期许,你害怕掉下去的坑,担心走不过的独木桥。
我也哭过、摔过、迷路过,可你看,只要不停地跑,就会有新的风景。
PS
这是我第二次尝试写这本书的序,上一次是在大半年前,刚开始动笔写这本书的时候。当时我绞尽脑汁也不知道要说些什么,该给这本书什么样的基调,讲些什么样的故事。
嘴上再要强,心里对于完成一本书也还是有点儿忐忑的。要知道,这本书在我电脑里的文件名可是“Hey,这居然是本书”。
逼着自己去整理,去写作,看着文档上堆积起来的字数,一篇篇小故事逐渐成型,反而慢慢坦然下来。
真期待能通过这些文字认识你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