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先学聪明再学笨

(2013-09-30 11:16:54)
标签:

教育

                                     先学聪明再学笨

                                                   刘    

                       先学聪明再学笨
                                         (图片来自网络)


大学美术系三年级,我终于上到了台湾山水画大师黄君璧先生的课。我那时的山水画已经参加许多展览并获奖,心想一定会被老师刮目相看。

可是第一堂课,拿到老师发下来的画稿,我照样临摹,临得一模一样,交上去,却没拿甲,只拿了乙。

我很不服,顽皮的“毛病”又犯了,就回家把老师装画稿的塑胶袋拆开,再把我临摹的那张塞进去封好。第二堂拿那张“假画稿”给老师看,并指着上面一棵树说:“黄老师!这要怎么画?您画的笔法,我不会。”

黄老师居然指着“假画稿”分析了半天,而且没认出那是我造的假东西。

我下课之后想了又想,想通了———

老师可以那么画,但他不知我是“老手”,于是用初学来对待我,就算我跟他画得一样,也只能拿“乙”。

好!再说个真实故事———

30多岁的时候,我写了一本绘画理论的书,请一位学者写序,那学者说他没空,要我自己写完给他“过目”。

于是我回去写了一大篇,送去给他。

隔几天,我把文章拿回,发现第一段上有许多改动的笔迹,可是又都被涂掉了,正纳闷,那学者说了:“我起先动了好多地方,但是后来发现你写得好极了,有你自己的笔法与文气,我改得反而不妥,所以全照你的。”

这下子我又得到个结论———你常常没办法让人一眼就见出文章的功力,如同有些书法家的字,卓然成家,但是如果你只见他几个字,却会觉得很不怎么样。如李白的传世之作《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若非出自诗仙之手,只怕拿去给一般诗社评选,反而要被列入“打油诗”,被剔出来。

同样的道理,要知道,当你参加中学生作文比赛,或考试写作文时,评分老师的心态上,是以“学生”来对待你。卷子经过弥封,他不知你是何方神圣,于是只能凭那几个字来给你打成绩。这时候,那些会“掉书袋”,词汇丰富的当然容易占上风。

举个我最近见到的例子———在台湾,有个朋友的女儿参加“全民英检”中级的鉴定考试,作文题目是“电影”。

考完,我问她是怎么写的,她说她写:“电影有喜剧片、悲剧片、恐怖片……”我就打断她的话问:“喜剧、悲剧和恐怖片,英文怎么写?”

那初中生一笑说:“喜剧是comedy,悲剧是tragedy,恐怖片是thriller。”

我一听就说:“我看你一定能过关。”

成绩出来,她果然高分通过。

你猜我为什么那样肯定。答案很简单———因为她最起码表现了“英文单词”的功力。

做学问很妙,当你初学书画的时候,老师会严格训练你拿笔要“指实掌虚”,而且写错了不能涂改,但是你真去看看,哪位名画家那么拿笔?又有几位书法家绝不“回笔”修正?

连打球都如此,记得我初学乒乓球的时候,教练搬出一堆术语和口诀,又常骂我手指太伸进拍子,容易碰到球。可是有一天,我看他借给我的世界大赛光碟,发现里面的高手手指伸得比我长多了,问教练:“为什么他可以,我不可以?”

教练却一笑,说:“有一天,你打得像他这么好,当然可以。”

不知你有没有读过郑板桥的名句“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还有中国画论中说的“大拙便是巧处,大巧更是拙处”。表面看来,“糊涂”和“拙”都是较高的境界,问题是你千万别忘了,那糊涂是由聪明出来的,那拙朴是巧妙之后达到的。

同样的道理,学写作也要由聪明和巧妙开始,你要尽量先充实词汇、多读书、多背古人的佳句,达到“持之有故,言之成理”,含英咀华,再进一步追求返璞归真、妙造自然的境界。

记住!备而不用,毕竟不等于“根本没有”啊!

                         先学聪明再学笨

意林客户端二维码          意林微信二维码
 

想和意林近距离沟通吗?快加意林微信吧!搜索账号:yilinzazhi,或扫描上方二维码。我们在这里等你哦!

--------------------------------------------------------------------------------------------------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鸟王
后一篇:危险与感谢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