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曹操是什么时候变成坏蛋的

(2010-02-12 11:25:07)
标签:

坏蛋

匈奴

魏书·武帝纪

帢帽

曹操

东吴

杂谈

曹操是什么时候变成坏蛋的

曹操是什么时候变成坏蛋的

●丁启阵

 

    作为一个文武兼备、曾经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历史人物,曹操必然成为人们持久热议的对象。有人赞美,有人唾骂,都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是,只要稍微追溯一下渊源,便不难发现:关于曹操,早期的历史文献,大多还能比较客观地进行评价,对他赞美有加者,不乏其人。到了赵宋时期,对于曹操的评价才开始发生严重的倾斜,乱世奸雄的形象遂成定格。

    在西晋历史学家陈寿的《三国志》里,曹操无疑是正面形象。《魏书·武帝纪》中,有文字可以证明这一点。说曹操青少年时期,桥(乔)玄、何顒能够不为曹操“任侠放荡,不治行业”的表面现象所迷惑,看到他的过人之处。称其“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南朝人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对曹操的态度也是比较客观的。《识鉴》篇记载了桥玄对少年曹操的赏识和厚望,文字比上引《魏书·武帝纪》更加生动:“曹公少时见乔玄,玄谓曰:‘天下方乱,群雄虎争,拨而理之,非君乎?然君实是乱世之英雄,治世之奸贼。恨吾老矣,不见君富贵,当以子孙相累。’”“治世之奸贼”,似乎不是好话,但实际上也是一种赞赏,不然,桥玄也不会愿意把子孙托付给曹操。当然,《容止》篇也记载了曹操这样一个故事:会见匈奴使者,曹操觉得自己形象欠佳,不足以震慑外国人,于是让崔琰冒充自己,他本人手握大刀站在坐榻旁边。会见结束后,让人问匈奴使者:“魏王怎么样?”匈奴使者回答说:“魏王果然非常威严,但是,坐榻旁边那个手握大刀的人才是真正的英雄。”曹操听后,立即派人杀死了匈奴使者。故事中的曹操固然狡猾、残忍,但是,他这样做,我们可以理解为,他是为了国家利益,对他个人品德、名誉并无多大损害。

    现存文献中,最早对曹操进行明显诋毁的是《三国志》裴松之注所引东吴人的著作《曹瞒传》。《魏书·武帝纪》裴松之注引了如下一节《曹瞒传》文字:

    太祖为人佻易无威重,好音乐,倡优在侧,常以日达夕。被服轻绡,身自佩小鞶囊,以盛手巾细物,时或冠帢帽以见宾客。每与人谈论,戏弄言诵,尽无所隐,及欢悦大笑,至以头没杯案中,肴膳皆沾污巾帻,其轻易如此。然持法峻刻,诸将有计画胜出己者,随以法诛之。及故人旧怨,亦皆无余。

    显然,这一节出自魏之敌国东吴人之手的文字,有污蔑曹操的嫌疑。

    但是,南北朝隋唐时期,人们对于曹操,未见有多么反感的言论,倒是有不少对他诗歌才华、成就的赞扬声。曹操形象的大坏,大约开始于宋代。苏轼《志林》卷一“途巷小儿听说三国语”条,引用王彭的话说:

    途巷中小儿薄劣,其家所厌苦,辄与钱,令聚坐听说古话。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颦蹙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以是知君子小人之泽,百世不斩。

    可见,通达如大文豪苏轼,都将曹操斥为小人,站在了“拥刘反曹”的立场上。后来,到大儒朱熹,更是破口大骂曹操是窃贼:

    因说诗曰:曹操作诗必说周公,如云“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又《苦寒行》云:“悲彼东山诗。”他也是做得个贼起,不惟窃国之柄,圣人之法也窃了。

    朱熹的话,无论是对学术界,还是对民间舆情,一定都曾产生过深远影响。既然朱熹都这样说了,曹操的窃贼高帽自然就如同孙悟空头上的金箍,再也摘不下来了。

(聂勇摘自“丁启阵的博客” /小黑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