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当孔子成为有车一族

(2009-11-06 11:35:54)
标签:

驾车

fi

跑吧

境界

孔子

杂谈

当孔子成为有车一族当孔子成为有车一族

 当孔子成为有车一族
●秋   

   如今,学车、买车已经成了一股潮流。可这买车热、学车热可不是现在才开始有的。早在2500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成为有车一族就已经被视为一种时尚、一种身份了!孔子就是这样一个爱车一族、时尚人士。
   春秋时期,人们要学习“六艺”,就是礼、乐、射、御、书、数。这里面的“御”就是驾车。孔子很小的时候就已会驾车了,而且车技不错,还很懂得驾车之礼。根据《论语·乡党篇》的记载:孔子“升车,必正立,执绥。车中,不内顾,不疾言,不亲指”。也就是说,登上车去站得直直的,“绥”就是登车时用绳子做的一个拉手。在车上的时候,孔子很注意车上的礼仪,不会东张西望,不会很快地讲话。也绝不指指点点。
    孔子这个爱车一族真的是名副其实。《论语·先进》中记载,颜回死后,颜回的父亲颜路请求孔子卖掉车子,为颜回置一口外椁。外椁就是古代在棺材外面再套上一个大一点的棺材。但没想到,孔子回绝了他,还说出了三个理由:第一,办丧事应当和自己的财力相当;第二,孔子的儿子孔鲤死的时候也没有外椁,所以孔子也不能为颜回置办外椁;第三,孔子进一步解释说,我不能卖掉车子去步行。虽然我现在不做官了,但我曾经也做过官,还做过司寇,那是大夫级别,现在还保留着这个身份。而按照当时的礼制,大夫级别的官员出外必须坐车,所以车我是不能卖的。由此可以看出,车对孔子有多么重要了。
    孔子不但有车、爱车、会驾车,还能从挥鞭驾车中揣摩出很多道理来。根据《韩诗外传》的记载,孔子曾经点评了三个驾车人的技术,从中悟出了驾车的三重境界来。
    有个驾车人叫颜无父,在孔子眼里,他是中国历史上最高明的驾车人。估计他在孔子心中的地位,就跟现在F1车坛的舒马赫差不多。孔子说,颜无父驾车的时候,马很高兴地在那跑。车上的人喜欢这匹马,马也喜欢车上的人,达到了人马合一的境界。如果马会说话的话,马一定会说,“好快活!好快活!”
    还有个驾车的人叫颜沦,技术就不如颜无父了。马虽然也卖力地跑,但老觉着上面有个人拿着鞭子在抽它,所以跑起来很不自由。
    最下等的驾车人叫颜夷,被他驾的那匹马如果会说话,一定会说:快跑吧,快跑吧,不跑的话,车上的人会杀了我!
    这驾车的三重境界,放到今天的人事管理方面同样是行得通的。老总管理一个企业,同样可以分为三重境界:最高境界,老板和工人互相尊重,工人天天上班,高兴得不得了;第二重境界,工人觉得有点压力,但是还是好好干;第三种,工人觉得在受剥削、受奴役。
    孔子还把驾车和政治相联系,从驾车中总结出很多治国治政的良方来。孔子特别欣赏《诗经·郑风·大叔于田》里面的一句话:“执辔如组,两骖如舞。”意思是说,手握着马的辔头,缰绳就如同在编织花纹一样,缰绳驾驭下的马就好像跳舞一样,兴高采烈地在奔驰。孔子说,如果治国也能够这样子,统治者居于一方,民众、官员欢乐地为你工作,那多好啊。孔子讲驾车和政治是相通的,驾车是管理马,政治就是管理百姓。驾车有两样东西很重要———爵口和络头。掌握好这两样东西,马就听话了。管理国家也依仗两样重要的东西———德和法。能依法治国、以德治国,国家就治理得好。

(久久摘自《辽宁青年》
2009年第5期  图/张建辉)

易建联博客晒160万美国新车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10f41ad0100flv8.html

体育明星背后的隐形操盘手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10f41ad0100flv9.html

刘璇穿高跟鞋打高尔夫不伦不类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10f41ad0100fl3t.html

林嘉欣的“剩女心经”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db26f280100fi1y.html

杰克逊手套“猫王”头发高价卖出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db26f280100fi1z.html

欧阳奋强“宝哥哥”借力微博再成新偶像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db26f280100fi23.htm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