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消失的“屠场”

(2008-11-08 15:45:42)
标签:

杂谈

消失的“屠场”

林天宏

消失的“屠场”

在一百年前的美国,食品生产线上的安全状况,似乎比现在的中国更糟。

1905年,美国作家厄普顿·辛克莱潜入芝加哥一家大型肉制品厂,与工人们一起工作了七周,随后,在小说《屠场》里,他描绘道:“坏了的猪肉,被搓上苏打粉去除酸臭味;毒死的老鼠被一同铲进香肠搅拌机;洗过手的水被配制成调料;工人们在肉上走来走去,随地吐痰,播下成亿的肺核细菌……”

据说,这幅令人作呕的场景,深深刺激了总统西奥多·罗斯福。一天,他正在白宫边吃早餐边读这本小说,读到这些段落时,总统大叫一声,跳了起来,把口中尚未嚼完的食物吐出来,又把盘中剩下的一截香肠用力抛到窗外。

当时的美国,伪劣食品数不胜数,政府监管不力,民众早已强烈不满。于是,《屠场》一书问世后,整个美国社会处于一种怒不可遏的状态中。新闻媒体和民众“狂轰滥炸”,对食品安全和卫生提出了强烈抗议;畜牧业陷入一片恐慌、肉类食品的销售量急剧下降了50%。

对于食品安全问题,西奥多·罗斯福有着亲身感受。1896年,他曾带领部队参加美西战争,但携带的罐头中有大量的变质食物,数千名美国士兵因腹泻失去战斗力,甚至有数百人丧生。

此时,作为总统,罗斯福更是站在社会稳定的角度看待食品安全问题,在一份备忘录中,他写道:“……如果这个问题不得到有效解决,民众就会逐渐失去对政府的信任,更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将会随之出现……”

其实,在此前的16年里,几任美国总统都注意过药品和食品的安全问题。但由于检测手段不力,以及食品加工业资本家的贿赂与阻挠,努力都以失败告终。

但这一刻,罗斯福下定决心,整顿美国食品加工业和药品市场。

他任命哈维·威利作为农业部化学局局长。这个化学家被人称为“好斗的雄狮”,他亲自制定了药品和食品质量鉴定的实验方案,并通过各种媒体进行舆论宣传,抨击那些不择手段的制造商。

随后,以威 利博士为首,共11名学者专家,组成了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的雏形。美国参议院又以63票对4票的压倒性多数,通过《纯净食品和药品法》。

从那时起,在美国制造、出售掺假食品和药物,就将被定为联邦刑事罪行,违法者将被处以500美元(这在当时是一笔庞大的数目)罚款以及一年监禁。

食品加工制造商也不得不顺应形势,他们主动要求联邦政府和FDA为他们制定极其严格的卫生与健康标准。一个商人甚至公开表示:“……这是让美国人恢复信心、重新购买罐头食品的惟一办法。”

如今,FDA已成为世界公认的“公众食品安全保护神”。这个全球最大的食品与药物管理机构,在全美下设150余个地区办公室和各种实验室,数千名科学人员,日夜不停地对各种食品和药品进行分门别类的检测。2008年,FDA的财政预算高达21亿美元。

今天的美国食品市场,再也见不到《屠场》中描绘的场景。虽然偶尔也会出现“黑心食品”和“黑心药”,然而一旦暴露,再大的企业都将破产,肇事者往往家破人亡。

尽管自己的作品,改变和加速了美国历史的进程,但厄普顿·辛克莱似乎从未料到这样的结果。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他甚至幽默地表示:“我原瞄准的是公众的心,不料打中的却是胃。”

在厄普顿·辛克莱的那个年代,美国正处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急剧转型的后期,腐败、贫富分化、道德沦丧等社会问题层出不穷,这与当代的中国颇为形似。

于是今日,一位中国的历史学者重新翻开这本成书于百年前的《屠场》。他感慨于这本书背后的故事,对于当今中国的借鉴意义——只有将技术手段、舆论监督和政治建构广泛地结合,这个民族才能成功地走出这个剧烈转型的时代。

“虽然新问题也不断出现,但美国人至少不用再像我们那样,整天为了什么能吃而发愁了。”他掩卷叹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