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让我们抛弃狭隘的民族情结——《名人堂》之“神人”马未都

(2008-02-26 15:04:54)
标签:

马未都

神人

民族感

鉴宝

文化底蕴

文化

收藏是一项比较特殊的事业,有人说它是为富人专属,也有人说只有文化底蕴深厚的人才玩得明白。收藏品作为一种特殊的交易商品多为艺术品,因而赋予了浓厚的文化气息,同时收藏行为又可能会为收藏人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所以收藏也是一种长线投资,也能赚钱。本期《名人堂》就为观众请来了收藏行里的一位行家里手——收藏家马未都先生,来讲讲关于收藏的方方面面。

 

让我们抛弃狭隘的民族情结——《名人堂》之“神人”马未都

嘉宾合影(左至右):张云飞-史航-彬彬-马未都

 

收藏家是藏品的伯乐,他们总是有慧眼发现文化瑰宝,并尽全力去保护它们,这其中不乏有许多堪称国宝的藏品。因此,无论是在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年代,收藏家的个人行为无疑也成为了一种具有了高尚民族感的举动。前些日子在收藏界有一件很轰动的事情就是保利集团用高价将流失在海外多年的圆明园四个兽头拍得,使其重回祖国。这一举动表现出了强烈的民族感,也被大多数人所认同。

 

让我们抛弃狭隘的民族情结——《名人堂》之“神人”马未都

 马未都现场鉴宝

 

民族感,或者说民族主义感,其实对于每一个国人在内心都多多少少的存在。但落于实际,究竟怎样才算是有民族感,各人就有各人的理解,在《名人堂》谈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听到了马未都先生不同的声音。

 

本民族的伟大和辉煌历史往往会增添人的自豪感,在世界面前,我们总是将展现本民族的历史成就视做是民族感的最好体现。流失的国宝就一定要夺回来,再出现在世界人民眼中的时候一定要是被标注“现藏于中国XX博物馆”这样的字眼才觉得安心和自豪。这大概就是我们惯有的想法,民族感的表现。而马未都先生却说:“我觉得我们的民族情绪应该更大度一点。在今天的世界范围内,中国的文化无论在哪儿代表的一定还是中国的文化。所以从另外一个角度去考虑,很多中国的艺术早年流出去了,我们今天不能弄回来心里也应该很释然。我们有过屈辱的历史,不堪回首我们都知道,但是我们要承认这个事实,那么那些东西依然能造福于我们民族。大部分西方人都是在西方的博物馆里看到过灿烂的东方文明,看到我们的祖先创造的这种辉煌的文明来了解中国。我们不能希望所有的外国人必须要踏入这块国土才能了解中国,他如果能够在他的那块国土上能够深刻的了解中国,我觉得对我们民族来说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情。”

 

小编觉得马未都先生的话非常有道理,其一,民族感首先应该建立在对自己历史的正视之上,宣扬民族的光辉成就也坦然承认历史曾经历的不堪和屈辱;其二,在文化领域,对于流失在外的国宝,我们的确应该看到它们对于传播中华民族文化所起到的正面作用,而不是一味的认定流失了就不再是本民族的。我们的民族感确实可以更大度一些,而不是拘泥于狭隘的范畴。一个伟大的民族一定是同时兼备了宽广的胸怀、正视历史的勇气和长远的眼光这三样,前者成就包容的度量,后两者则使我们避免重蹈覆辙看清未来之路。民族感不是盲目的抵制日货,也不应该只是表现在斥巨资购回国宝或者其他某个单纯的行为。我们的民族感需要更加丰富的内涵,不仅仅是一腔热血,也需要智慧,是自我的认同感,同时也是争取世界对本民族文化认同的使命感。

 

“我们今天看到的外面的世界不过20年的光影,接触的这个世界的时间很短,所以我们肯定有很多弱点是自己不能发现的。如果我们能够站得远一点,拉开一点时空回过头来再看就会知道有很多事情我们做得并不一定是对的。”马未都先生说。民族感固然是发展的驱动力,但这种民族感首先必须建立在一种良性的心态和理智之上,无论之于文化、经济还是其他领域。

 

更多精彩观点,欢迎关注近期《名人堂》

首播:BTV-5周日 20:50

重播:BTV-5周三16:20、周六08:45、16:2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