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孩子要回家

(2007-02-28 21:55:17)
分类: 声光碟影

    这几天吃饭的时候习惯放上一张碟,然后慢慢的边吃边看。可今天看的这张碟《孩子要回家》让我激动的吃不下饭。因为影片一开头就告诉我们这是一部根据真人真事改编而成的电影。你很难想象,要有多强的毅力和体力,才可能在没有食品,体力不济,还有强风和烈日下走完那 1000公里。而且是三个未成年的女孩。

这些力量来自哪里?回家的信念。

《孩子要回家》是大导演菲腊莱斯和王家卫的御用摄影师杜可风的作品。菲腊莱斯导演的《骨中罪》和《爱国者游戏》大家都很熟悉了,而杜可风的摄影风格更是家喻户晓的。他们联手的作品《孩子要回家》用一种最纯净的风格来检视澳洲近代史上最让人汗颜的种族歧视政策,因为影片其实只讲了一件事:白种人自认就是比其他种族优越,自满于本身的文化和经济的优势,于是就以一种类似救世主的心态,进行人类文明和人体基因的改造工程。

14岁的莫莉无法忍受这非人的折磨,对母亲的思念让她坚定了逃离的决心。她带着8岁的妹妹黛西和10岁的表妹格蕾西冒险逃出了营地,开始了长达1000公里的漫漫返家路。莫莉不知道回家的方向,只能依靠横贯西部的防兔篱笆勉强寻找故乡的方位。三个女孩沿着篱笆一步一步向着遥远的家乡走去,在这段三个月的征程中,她们以乞讨为生,得到了一些好心人的帮助,也不得不胆战心惊地躲避奉命追捕她们的土著同胞追风——真是一个讽刺。而这项计划的狂热支持者、以土著民保护人自居的政府官员内维尔更是勃然大怒,出动了警察全力搜索。最终格蕾西被抓走,莫莉和黛西历经千辛万苦回到了家,回到了母亲和家人的怀抱。影片的最后,真正的莫莉和黛西出现了,两张饱经风霜但是幸福的脸,眼神坚定而执着。看的我热泪盈眶,她们平静的幸福来的如此不易。如今,两位80岁的老人依然生活在自己的土地上。

回到故乡,和妈妈和家人住在一起,其实是最单纯不过的人权,是无需多言的人生情感,谁有权利谁有理由来剥夺?用自以为是的理由强迫他人接受自己的理念,硬行拆散一个个家庭,这合乎常理么?自以为是的人从来就是没有常理的,何况是自以为是的政府。

结尾的字幕显示,自二十世纪初始,全澳洲土著儿童均在家中被强行带走,直到1970年,至今不少澳洲的土著民仍然磨灭不去当时的身份、家庭及文化被彻底破坏的伤痕,他们被称之为“窃走的一代”。

而澳洲政府至今拒绝公开承认这件真人真事。

他们承认不承认已经不重要了。

《孩子要回家》囊括了全球十八项大奖:八个最佳电影、三个最佳导演、七个最受观众喜爱奖。还有二十八个电影节评出的十大电影奖。

电影已经还世界一个真相。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