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社会/纪实安庆太平天国英王府临江望楼遗址 |
(聆听回想)
我带着寻访太平天国历史遗迹的浓厚兴趣,走访了安庆太平天国英王府及临江望楼遗址。
英王府遗址坐落在安庆市西门的任家坡,坐北朝南,面临长江。
这处遗址由安庆市博物馆考古研究员、名誉馆长胡寄樵先生于60年代初调查发现,1981年经著名太平天国史学专家罗尔纲、周邨先生认定。遗址利用清康熙任塾旧宅,阔面分中、东、西三路,进深均为四进。现存中路,约3600平方米。现为居民占用。在中路第二进东大殿墙壁等处,剥剔出4幅壁画。其中“暗八仙”一幅,是太平天国壁画艺术不绘人物规定在后期的一个例证。
据曾国藩幕僚赵烈文的《能静居士日记》记载,咸丰十一年八月二十五日,“到督帅行署,伪英王府也,在城西门,房屋颇多,不华美,亦不甚大,满墙皆彩画。”现存遗址的方位、规模和壁画实物,均与赵烈文的描述吻合。
此外,曾国藩日记也有“开船至南门登岸,移寓公馆,即伪英王陈玉成之伪府也。一连三所……”的记载,可为佐证。该处遗址的发现已得到全国太史界的公认,并被编入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茅家琦主编的《太平天国通史》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郭毅生和史式主编的《太平天国大辞典》中,其壁画还被编入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编辑的《太平天国艺术》一书。
望楼是太平天国典型的军事建筑类型。南京堂子街壁画“望楼”,使这一建筑形式深深地印在人们记忆里。但是画中的望楼却一直未能得到文物证实。可喜的是,一处望楼遗址终于在1981年也为胡先生发现。
(王府大门口)
这处遗址坐落在英王府遗址以南的江边坡地上,现门牌为大南门53号。原建筑上层木结构了望塔楼已毁,外围被新建民舍所覆盖。但是望楼下层砖砌部分保存完好。太平军当年修筑的砖墙虽有白灰覆盖,但仍然清晰可辨,尤其可喜的是,当年上下层之间的楼板仍然保持着旧貌。楼板系拆卸江船船板钉成,板上的铆钉仍然可见。
据屋主人吴美华女士介绍,因为响应文博部门同志动员,她一直坚持住在这里,保护着这处老建筑,等待文物部门的妥善修复。
安庆是太平天国在安徽的活动中心,安庆英王府是英王陈玉成的重要活动遗址,望楼更具有独特的文物价值,因此这些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一旦得到精心开发,必将产生较大的社会影响和经济效益,成为安徽研究太平天国史的重要阵地以及安庆市一处重要的旅游景点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参观中我试想着,如果利用这座遗址建起一座“太平天国英王府纪念馆,”推出《太平天国在安徽史料陈列》《英王陈玉成生平陈列》及临江望楼《太平天国军事建筑展览》,这对历史研究和旅游开发是大有裨益的。
古城留下的这些珍贵遗迹,应该说是安庆人民的骄傲。这一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必将成为安庆旅游城的一处名胜。
太平天国英王府遗址
陈玉成简介(1837—1862),广西藤县人,原籍桂平,原名丕成。
1848年参加拜上帝会。金田起义时,随叔父陈承港参加太平军,为童子兵。
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1854年6月,随军西征攻湖北武昌,领兵500人缒城而上,攻克该城,立下大功,升殿右三十检点。他东征西战,屡立奇功,此次击清江北大营,打败清将孔广顺、讷钦、吉尔杭阿等。
1858年6月,晋封为英王,后为太平军后期支撑军事局面的中流砥柱。
1860年,曾国藩的湘军包围了太平军军事重镇安庆。城破退守庐州(合肥)。再退寿州(寿县)后被捕,斩首。时年二十有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