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以绣:食不果腹和腹无诗书

标签:
文化丁以绣食不果腹和腹无诗书人民日报 |
分类: 自由典藏 |

食不果腹和腹无诗书
作者:丁以绣
因为在报社做编辑工作,免不了要四处吆喝为报纸发行做广告。我们报纸定位是新闻出版业,为编书、卖书、荐书鼓与呼是分内的事儿,于是,自己就成了读书读报的推销员。不久前,我从一个人食不果腹和腹无诗书的视角又“吆喝”一次。
最近参加了一次培训学习,学员大多与新闻出版没有太直接的关系。但是,我在新闻出版和政法两者间找到了一个公约数:读书读报。我们的报纸有读书的版面,主要介绍最近出版的新书,包括图书热荐榜单、书评、名家谈读书等,这下子,我就有东西说了。
这一天是班级讨论课,课前我和班长说:一些同学希望给他们推荐阅读新书目,不妨我在讨论结束后讲讲如何使用我们报纸的读书版购买图书。班长同意了。
同学们来自全国各地,讨论发言时口若悬河,班长不忍打断,致使讨论课严重超时。晚餐时间到了,我才获得发言机会。为了不耽误用餐,我得在最短时间里把我们的读书版推介出去。
我先分发样报。然后,我是这样做广告的——
“给大家讲两组数字。刚才说我国每年棉制成品用棉800万吨,其中约一半用来出口。这么算来,14亿人人均年消费5.71斤棉产品。还有,我查了一下,我国人均年消费羊肉8斤、牛肉16斤、猪肉61斤、粮食274斤。”
这些数字有意思,我一气说下来,还一边以夸张手势强调着。同学们好奇的眼神似在问:你推荐图书,说吃说穿干什么?
“再给大家讲第二组数字。据调查,2024年我国成年人人均阅读纸质图书4.79本,电子图书3.52本,合计8.31本。您每年读几本书呢?”
紧接着,又问:“如果你的肉类、粮食消费不达标会怎样?就会‘食不果腹’;如果棉产品消费不达标会怎样?‘衣不蔽体’了。而达到了这样的消费水平,那就是衣食无忧、衣着光鲜,不会面有菜色、衣衫褴褛。”
我提高了嗓门:“那么,如果一年读书二三本,或者没有好好读一整本书,会怎么样?不会怎么样,一样面色红润、光鲜亮丽,可是,你是否知道,在你的大脑里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
“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这是有道理的。阅读是复杂的大脑神经活动,阅读刺激让巨量的大脑神经树突和轴突发生神秘复杂的生理变化。你一天不读书,看不出啥来。两天不读书,只有自己知道。古人说,三天不读书说话就如同嚼蜡。长此以往,如同物质消费不达标会现形一样,精神气质就发生改变,胸中不会有浩然之气,目中不会有如炬之光……”
同学都是管理者,这样说话有点抽象,我还是讲得与大家工作贴近些为好。
“作为一名领导,手中总有点权力,但有没有威信就两说了。这个问题早有专家分析过。权力来自你的领导岗位,威信来自你的个人魅力。没有个人魅力的领导,纵然身居高位,也不会有威信。威信来自何处?来自领导力!领导力体现为深谋远虑、多谋善断、知人善任、赏罚分明。领导力与阅读学习有密切关系。不读书,何以谋?不读书,何以知人?要做一个明者智者,不从古人他人处汲取智慧,何以做到?”
话讲到这里,荐书是必然的了。我接着说:“多读书、读好书、善读书,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那什么是好书?中国每年出版图书40多万种,新书20多万种,如何在图书的海洋中找到好书?”
我抖开手中的报纸:“这就是我们的报纸,其中‘读周刊’版专门向大众介绍最新出版的好书,有书单、专家推荐、学者书评,有记者采访名家、重要图书活动推荐、阅读分享等。我们还有微信公众号,天下好书、新书书讯一览无余。”
呼啦啦,掌声中,我没有听到烦躁和不满,一颗忐忑的心终于放下了。我想,只要勤“吆喝”,爱书读书的人就会多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