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宗棠:西征壮举复新疆
标签:
军事左宗棠西征壮举复新疆中华读书报杂谈 |
分类: 自由典藏 |
左宗棠:西征壮举复新疆
| https://epaper.gmw.cn/wzb/images/2025-06/04/05/p17_b.jpg |
|
|
左宗棠的才能,在湖湘英才群是被公推的。晚清重臣曾国藩说:“论兵战,吾不如左宗棠;为国尽忠,亦以季高为冠。国幸有左宗棠也!”晚清湘军创建者之一的郭嵩焘说:“左宗棠才尽大,无不了之事,人品尤端正,所以人皆服他。”但一身才学却“屡试不第”的左宗棠其实属大器晚成,年届四十时还无所作为。
待湘军崛起,左宗棠看到代表汉人和湖南的曾国藩很有希望,便为曾国藩筹饷、筹械,助湘军夺取被太平军占领的武昌,后因“外援五省,内安四境”,为镇压太平军出了大力气,被朝廷任命为兵部郎中。
再后来,他自立门户,收编英年早逝的王錱的余部为新楚军,和法国舰队司令勒伯勒东组织中法混成的常捷军,结果封侯拜相,成为东阁大学士、军机大臣、二等恪靖侯。
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胡林翼向时任云贵总督林则徐推荐左宗棠,但左宗棠因事未赴任。第二年,林则徐返乡,约左宗棠于长沙舟中相见。
二人彻夜长谈,关于西北军政的见解不谋而合。林则徐认定将来“西定新疆”,非左宗棠莫属,特地将自己在新疆整理的宝贵资料全部交付给左宗棠,临终前还命次子代写遗折,一再推荐左宗棠人才难得,称其为“非凡之才”“绝世奇才”。左宗棠最终也不负厚望。
同治六年(1867年),阿古柏在新疆自封为王,自立国号“哲德沙尔汗国”,宣布脱离清廷。沙俄乘机占据伊犁,英国虎视眈眈,意图瓜分西北。
清廷内部爆发“海防”与“塞防”之争。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认为两者“力难兼顾”,主张放弃塞防,将“停撤之饷,即匀作海防之饷”。
左宗棠认为新疆自古以来物产富饶,天山南北两路粮产丰富,瓜果累累,牛羊遍野,牧马成群。煤、铁、金、银、玉石藏量极为丰富。所谓千里荒漠,实为聚宝之盆。新疆在战略上也非常重要,应该趁英国、俄国还没有完全介入的时候,及时收复新疆。“若此时即拟停兵节饷,自撤藩篱,则我退寸,而寇进尺。”因此,收复新疆,势在必行。他主张用战争换和平,用战争维护国家的统一。
慈禧太后感觉到左宗棠的意见是有道理的。同时,她也很想收复新疆,新疆是大清版图中很大的一部分,失去这样大的领土,她是要背上千古骂名的。
光绪元年(1875年)三月二十八日,左宗棠以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拥有筹兵、筹饷和指挥全权。清廷把收复新疆的大权完全交给了左宗棠。
左宗棠率六万湖湘子弟从兰州出发,抬棺西行,移驻肃州,就近指挥新疆战事,各路大军陆续西行出关。
左宗棠将战略目标定在攻克北疆的乌鲁木齐,任命部下大将刘锦棠作为主力,并且给他订了一个指导思想“师克在和”以及一个战略方针“取其要害”。
在“先北后南,缓进急战”策略的指导下,军事行动开始。刘锦棠等夜袭黄田,继而攻克古牧地,一举收复了乌鲁木齐。后来收复玛纳斯。左宗棠乘胜追击,分兵三路挥师南下,齐头并进,先后拿下达坂、吐鲁番等城,肃清和田之敌,取得完全胜利。至1878年1月2日,清朝军队收复了除沙俄侵占的伊犁外的全部新疆地区。
就在清廷派曾国藩次子曾纪泽赴俄重开谈判伊犁归属时,左宗棠在新疆备战,拒不承认内大臣晋左都御史完颜崇厚与俄使私自订立的《中俄交收伊犁条约》(又称《里瓦几亚条约》),强调“伊犁我之疆索,尺寸不可让人”,在古稀之年亲率大军,誓与死战,迫使对方签署《中俄伊犁条约》(即《中俄改订条约》),收回伊犁和特克斯河上游两岸领土主权。
一年多时间,新疆全境收复。这是晚清历史上扬眉吐气的一件大事。
左宗棠在新疆也注意兴修水利、筑路、屯田、植树等,建议以新疆建省,意义深远。后人曾写诗称赞:“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渡玉关。”时至今日,新疆人民还在盛传左公威名,那左公柳绿荫依旧,惠及天山下的儿女。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