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知道诗该怎么写,但是读诗的感觉却是我获得精神财富的一条重要途径。请尊重诗人,尊重诗吧!就像尊重天使一样尊重诗人,就像爱惜生命一样爱惜诗。我愿意同诗一起燃烧,同诗一起发光,同诗共风雨。
我读过许多诗,也见过许多诗人。但我想象中的诗人应该是那种筚路蓝缕的样子。他们走在泥泞山地上,用自己的双脚在旷野上踩出一条小路,然后回过头来向后边的我招手,说,来吧,从这里走。诗人所指的,应该是一个能够安放心灵和搁置灵魂的地方。
诗人也像菊花一样,在万物肃杀的时候,却开放得那样灿烂,那样自由。菊花宁愿与霜花同在,或者与雪花同落。它谨以此告诉世上所有的人,它的心灵永远是纯洁的,品质永远是高贵的。
诗是点燃在灵魂中的一支蜡烛。如果没有诗的烛照,人类的灵魂将永远栖宿在幽穸之中。诗是人类文明最早的开拓者。诗是中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的源流。没有诗的涓涓清流,便不会有中国文学大河的澎湃汹涌,不会有世界文学大海的浩瀚无垠。
有人说愤怒出诗人,有人说闲适出诗人,有人说悲苦出诗人,有人说隐逸出诗人。这些都是对的,却又不尽其然。是的,李清照是悲苦的。然而,如果没有李清照的悲苦,哪里会有《漱玉词》?此即所谓蚌病成珠。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都是诗。如果诗人没有把它用文字写出来,用诗的形式表达出来,这些诗也一定还是存在的,存在大自然中间,存在人类社会生活中间。
再比如,“打起黄莺儿,莫叫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这是诗人为怨妇思夫写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是千古传颂的好诗。然而,却没有人知道,诗人为怨妇写这首诗的时候,却让黄莺儿丢了一首更好的诗。毕竟,有谁能知道黄莺儿在枝头唱的不是另一首好诗呢?所以,我忍不住要说:“请君且住手,莫打黄莺儿,打时惊晓梦,不得望高枝。”
既然诗原本就是蕴藏在天地之间的,就像金矿一样,那么没有诗人出现,诗便会永远埋藏在诗的矿床底下,一直沉睡。诗人的出现并非因为诗人创造了诗,而是诗人从诗的矿洞中掘出了诗,从诗的旷野里拣回了诗。诗人应该是诗的矿工。
几乎所有的文字都会随着它的载体的毁灭而毁灭,唯有诗不会。把一张写满诗的纸烧掉,纸烧掉了,诗却还在。“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从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些诗不是靠金石竹帛留下来的,它一从诗人那儿跳出来,便存于天地之间。它是属于太阳和月亮的,它是属于大地与山川的。不管是王道还是霸道,谁都不能够毁灭它,谁都无法让它从这个世界上消失。
不要忘记诗吧,更不要忘记诗人。让我们与诗人和他们的诗一起飞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