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诚龙:作家与AI

标签:
文化刘诚龙作家与ai今晚报 |
分类: 自由典藏 |

|
|||
某日,我写了一篇微信公众号文章《梦里依稀绿军装》,刚刚发到朋友圈,对话框滴滴响起,一个朋友给我写来了一篇评论文章,题目是《军装梦影中的岁月长歌与文学情韵——读刘诚龙<梦里依稀绿军装>》,我的小文两千来字,这个评论至少三千五,分几个部分:“叙事学的角度来看”“在主题表达方面”“从情感的维度审视”“从意象运用的角度分析”“在文学价值与意义层面”“语言特色上”。这般高大上的文学评论,我还第一次见,兴奋莫名:“在语言特色上,刘诚龙的文章具有鲜明的文学性与口语化相结合的特点。例如,在描写学校门前小溪水时,‘唯有门前小溪水,春风不改旧时波’,巧妙地引用古诗,既增添了文章的文化底蕴,又营造出一种物是人非的沧桑感。同时,口语化的表述则使文章充满了生活气息,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如联校校长的口吃式对话‘你你你,你要要要当兵啊啊啊’这种口语化的描写逼真地再现了当时的场景,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活立体。此外,作者还善于运用一些民间俗语和流行语,如‘红配绿,看不足’‘孔雀东南飞’等,这些语言元素的融入,使文章在保持文学性的同时,更具通俗性和大众性,易于被广大读者所接受和理解。” 乐极生悲,脸上灿烂烂的笑容还在怒放,背后冷冰冰的寒气袭击脏腑。原来这是朋友跟我搞恶作剧,用AI给我写的评论,“兄弟,五秒钟,感觉怎么样?”感觉真好啊,被表扬被夸赞被文评,是作家最大的幸福。未久之前,我看过AI写的东西,字词句章没问题,但一眼就看出来不是人写的,仿佛某些作家的文章:字词句章好,起承转合好,意象与意义好,但匠气有余,灵气不足,生气不足,神气不足,也就是大家爱说的没有灵魂。原以为这是作家的“格式化写作”,现在想来,其实是有些像机器化生产。 AI给我写的这个评论,我之所以信以为真,是因为之前我看过的AI评论文章,缺少有血有肉的细节,只罗列几个观点和小标题,需要人工去寻论据来补充。而现在的这篇评论,已经可以把一些句子摘出来,放在论点中。粗看之下,还真以为是专业人士的手笔。 这位兄弟继续向我炫技,用AI写了一首五言律诗。“赠诚龙兄:文苑同游处,情深感遇真。君才昭日月,吾志慕星辰。风雨相扶路,诗书共话春。邵陵兄弟谊,长似洞庭滨。”邵陵即邵阳,地名也可以呈现在AI写作中。这首诗,看不出有多高水平,但也超过了“学生腔”。更令我惊讶的是,一个十万字的中篇小说,三五分钟完成了,有情节,有对话,有场面,有形象,而且与我性格、职业、生活区域甚吻合。我给兄弟发了一个短视频,叫他给我写一首讽刺性的诗。话音未落,一首七绝已经生成;再来一个沉郁顿挫风格的,也是立说立成,混进唐诗三百首,或难,混进当代诗词参加征文,估计没问题。 这就让人感到恐怖了,你说AI写作空洞,不能贴着人物,难有心理描写,这根本不是问题。要说有问题,那是两个: 一,你的软件不行,我这个朋友的软件是有人专给开发的,什么新诗旧诗,悲剧喜剧,散文杂文,长篇小说、短篇小说、微型小说,什么典雅款式,什么幽默风格,什么鲁迅风,什么想象力,什么李白杜甫体,什么契诃夫卡夫卡式样,都是秒生成。拿着AI给我写的评论,去网上查重,结果是“并无抄袭与重合现象”。 二,你的指令不行,你没学会跟AI对话。朋友这个软件,还是前几天给弄的,等他用得更纯熟,AI文章指定写得更精彩,有朝一日没准可以跟天才作家如李白、苏轼、吴承恩、曹雪芹相比。很多作家还觉得,AI写不出人性的幽微,那是作家太乐观了,AI技术开发没几年,已经能达到这样的水平,以后技术更发展,怎么办?一个短视频,可以让AI扫描,读出其中信息,立马成诗,那么,去旅游地航空摄影,指令AI写一篇散文,要现场感、亲临感,指定是绘声绘色身临其境;对一个城市航拍一下,叫AI写一部长篇都市小说,也定然具有地域色彩与都市格调;你以为机器写不出人心?机器一扫描,也能把你的潜意识、显意识,洞照得纤毫毕现,表达得精准到位。 原来是“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现在只要0.000000001秒就得了;曾经是十年百万言,一把辛酸泪,再过些年,有人想写《红楼梦》那样的经典,怕是十秒就能写成。有人群里自吹,他AI写作一年发表了多篇文章,我之前是付之一笑,现在觉得这是一件非常恐怖的事,这说明,AI作家已经开始把人类作家挤下版面了。纯文学杂志稿费提高,会不会有人把AI写作当生财之道?不会AI操作或者不愿AI操作的作家又何去何从? 如何写出佳作、如何与AI共处,恐怕将成为作家们绕不过去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