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冠伟:谁将标点符号引入中国

标签:
文化戴冠伟谁将标点符号引入中国今晚报杂谈 |
分类: 自由典藏 |

谁将标点符号引入中国 |
作者:戴冠伟 清朝的翻译考试更加正规,形成了童、乡、会试三级科考体制。初级翻译考试题目为满书、汉书籍概括性互译,不要求逐字逐句;中级考试则指定满文、汉文某篇具体文章进行翻译,侧重翻译的逻辑性;高级考试除翻译文章外,还要用外语写一篇文章。三级考试都通过者,可以进入翻译机构上班,即取得今天所说的从业资格。说到这事,便引出了一件历史轶事,现代各种中文书籍报纸包括凡属用中文表述的文字中使用的标点符号,却是进口的。 1866年,担任大清总税务司的赫德要回英国结婚。这位称得上是精通中英两国文字的超级翻译,当时请求清政府派若干官员跟他一道去英国考察。这本来是一件求之不得的好事,但满朝文武却“总苦眩晕,无敢应者”,就在这尴尬之时,一位老者“揭下皇榜”。老者名叫斌椿,他带着同文馆的三个学生和他的儿子跟随赫德从皇城出发,开始了欧洲之旅。 谁也想不到,斌椿前往大不列颠岛除考察了英国的社会状况和风土人情外,此行的一个重大贡献,竟是为中国引进了标点符号。在英国时,斌椿有一天清晨喝早茶,他在翻译的帮助下阅读英国报纸,发现英语句子之间标有许多“小蝌蚪”和小圆圈等,这些图不像图、字不是字的东西让他十分不解,连忙向翻译人员请教其中的奥秘。翻译介绍说,这些符号叫做标点,是用来分隔句子和表示语气的。 斌椿听罢醍醐灌顶,读了一辈子圣贤书,阅读古书的难度几乎就是因为断句,即句读上的问题,所有人在读书时无不靠揣摩古人的用意审读文章,各种舛误极易发生。他觉得这个发明太好了,不仅能帮助读者快速阅读文章,还能统一阅读标准。回国后,他兴奋地把这一重大发现奏报朝廷,这位几乎被历史遗忘的老者也因此成了把标点符号引入中国的第一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