筱羽:AI写作“没人味”
标签:
文化筱羽ai写作“没人味”今晚报杂谈 |
分类: 自由典藏 |
|
|||
|
日前,一首AI写的短诗《气象学》在网上热传,发布者称能打败全网99%的诗人。全诗为:“季风在第七次折返时认出了指纹/冰川腹部有搁浅的盐粒/你舌底的雷声曾悬停于/某段脊骨末梢的暴雪/我们是被彼此驯服的天气。”这首诗乍一读灵动飘逸,超凡脱俗,令人惊艳。但细细品咂之后,却感觉那些文字就像茫茫戈壁滩上冰冷的石块,彼此本无关联,是被一只机械手抓起强行垒成诗行。而字里行间,全是机器的味道。 用AI写总结、讲话稿、策划书甚至论文,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但这是人工智能的功劳,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创作。如果用AI写作投稿发表,更是违背了文学创作的“原创”原则,这种行为实际上已与抄袭无二。 而且,AI生成的文章机械、生硬,甚至缺乏逻辑支撑。语言大多是概述式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缺少细节描写,虽有事物的共性,却体现不出“作者”的亲身体验和感悟。这样的文字没有感情色彩,有网友称其“没有人味”,可以说是对AI写作最恰如其分的评价。 通过短诗《气象学》可见,AI的创作能力并非无敌,也征服不了所有读者。笔者曾试着让AI写一篇两千字的小说,结果AI编出来一个老掉牙的故事。这说明,越是篇幅长的文章,越是需要发挥想象力的作品,AI越难以驾驭。 目前来看,用AI写作投稿最多的文体是散文,已有人借此名利双收。AI为人们的工作学习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助长了弄虚作假者的嚣张气焰,已产生一些负面影响。普通搜索引擎根本不能判定AI写的文章是否抄袭他人,因为AI不是简单的文字搬运,而是算法之下的整合。或许,AI创造团队已意识到了这一点,现已推出大模型检测工具,可以通过算法分析文本的语言模式,识别出AI生成的痕迹。以己之盾防己之矛,也算是“将功补过”。 奉劝还打算用AI写作投稿的人悬崖勒马。写作不是功利的事,要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动歪心思,不仅让创作能力退化,还会自毁前程。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