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自由评论
自由评论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33,588
  • 关注人气:2,602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赵建忠:林黛玉的苦恼

(2025-01-29 00:38:08)
标签:

文化

赵建忠

林黛玉的苦恼

今晚报

杂谈

分类: 自由典藏
赵建忠:林黛玉的苦恼


林黛玉的苦恼



作者:赵建忠      原载:《今晚报》2024年10月4日第15版

  《红楼梦曲·枉凝眉》中写道:“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禁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

  林黛玉确实为贾宝玉常哭泣,中国台湾地区的红学家欧丽娟女士在《大观红楼》中,曾论林黛玉之所以多泪,是“亲情的缺失与爱情的压抑”。这样看问题似着眼于表象,林黛玉的哭泣固然源于曹雪芹为她创造的还泪报恩神话,然而她的泪,仅仅是为贾宝玉而流吗?

  通行的一百二十回程高本,有林黛玉因贾宝玉娶薛宝钗“泪尽而逝”的情节,但这是续作者的设计。曹雪芹原稿中的林黛玉之死,与程高本续书中的不同,她的死与婚姻无关,原因更为重大,这就是后来发生的贾府获罪抄没。飞来的横祸给了林黛玉致命一击,她将生命中的全部感情化为泪水,报答了平生知己。深知曹雪芹创作底里的脂砚斋有批语:“绛珠之泪至死不干,万苦不怨”,并提醒读者:“细思‘绛珠’二字,岂非‘血泪’乎?”

  欲走进林黛玉的内心世界,还应理解她真正的苦恼。《红楼梦》第二十七回有首长诗《葬花吟》,是开启她真实心境的一把钥匙。诗中的所谓“风刀霜剑严相逼”,或许常人难以理解,认为是林黛玉的无病呻吟。因为外祖母贾母对她并不薄,贾府对这位亲戚,除了满足其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物质生活外,王熙凤还曾拿宝黛打趣说:“你既吃了我们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作媳妇?”虽系一时的玩笑,但多少能给寄人篱下的林黛玉以精神上的慰藉。至于周围的人对她时而冷淡甚至厌弃,也是因林黛玉本人的刻薄性格导致。她的苦闷,其实不是物质匮乏而是难以适应社会规范。当时的历史环境,还没有空间容纳林黛玉这道稀有的生命景观。林黛玉的眼泪,也并非单因父母双亡自叹身世或因金锁、金麒麟所关联人物而产生的爱情焦虑,“绛珠之泪”不仅仅是为人世间形而下的具体事件而流。从这个意义上讲,《葬花吟》并非一个女子的伤春曲,而是“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红楼女儿的共同命运写照。

  傅雷曾说过:“有理想就有苦闷,不随波逐流就到处龃龉。”诚哉斯言!饱食终日的人,不会有内心的真正苦闷。没有苦闷也就不会有焦虑,不会有矛盾心态的存在,自然在事业上也就不会有所进步。林黛玉身上所承载的,是悠久而沉重的传统文化。文化知识让她有所追求,伴随着她对理想的憧憬思考,有理想也导致了她精神世界的焦虑。林黛玉属于独立思考型的知识分子。她的苦恼,属于知识分子面对生存环境找不到出路的苦恼,所谓“天尽头,何处是香丘”。《红楼梦》具有《天问》般的想象力,但又突破了屈原对大自然的追问,而提升到了对人存在意义的生命叩问。《葬花吟》长歌当哭,这首歌行体长诗充盈着形而上层面的“天问”式思考。《红楼梦》弥漫着多指向的朦胧,常使读者陷入茫然的迷雾中。然而这部小说又有一股潜流,充满着对美好人性的憧憬。曹雪芹经历了人生困境和内心孤独后,才对生命有了深沉感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