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游宇明:阅读的“山间便径”

(2024-10-25 23:36:18)
标签:

文化

游宇明

阅读的“山间便径”

今晚报

杂谈

分类: 自由典藏
游宇明:阅读的“山间便径”



  阅读的“山间便径”



作者:游宇明      原载:《今晚报》2024年9月24日第19版


      阅读有通用的“车马大道”。曾国藩一生在政治、军事、文学等方面成就卓越,只要有点时间就会读书,我认真研究过他的家书和日记,发现他主要是读三种书籍:一是《论语》《孟子》《老子》《庄子》等诸子百家经典,一是《史记》《明史》《汉书》等历史著作,一是苏轼、陆游、韩愈、柳宗元等人的诗歌、散文。曾国藩这样做有自己的长远考量。阅读经典是希望培养操守、涵养性情;浏览史书,是想明察历朝历代的治乱之道;翻看古代杰出作家的诗歌、散文,是期盼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一句话,曾国藩读书,贯穿了四个字:经世致用。这“经世致用”的总理念与他在阅读中贯穿的耐心、专注、举一反三、“温故”、不放过疑惑等等具体操作方式,都是阅读的“车马大道”。

  不过除了“车马大道”,阅读确实有着各种各样的“山间便径”。这种“山间便径”总结起来就是一个词:差异。

  我长期干着两种活儿:一是在大学讲台上传道授业,一是在文学自留地里拳打脚踢。我发现文学学者与作家的阅读思路明显不同。文学学者计划研究一个作家,往往会对该作家的早期、中期、近期作品一路横扫,同时还会关注此君的生平及政治、文学理念。作家阅读作品会专挑别人写得特别好的去读,读完一个,便换另一个,阅读不尽,换之不停。原因很简单:学者想研究作家创作必须“知人论世”,阅读越深入,对作家、作品的了解越全面,做出的评价也越准确、新鲜;作家阅读是希望从中获得思想、艺术的养料,取走了别人身上最好的东西,其目标就达成了。同一个专业的人阅读尚且需要因人而异,不同专业之人阅读自然更是如此。

  世间的书有种种,有的虽然贴近我们的工作与生活,却没有深邃的思想和精湛的写作技巧,你阅读了,精神之肉体也可能多少长几块肌肉,但提供营养的时间有限;有的却可以“改造”一个人的思维,能够在做人、处世、专业发展等等方向提供长久启示,你阅读时得加倍用心,该反复咀嚼的要反复咀嚼,该牢记的应该牢记,该做批注的必须扎扎实实做批注。我们常说要读“经典”,其实“经典”未必条条对你有用,但只要有那么几条与你的生命融为一体,你就会受益无穷。对不同的书给予不同的阅读待遇,可以名之为“因书而异”。

  阅读还要因时而异。时有两种意思,一是“时代”,一是个人的“时段”。每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的书籍出现,对那些确实不是应景的图书,我们得投注应有的目光,用心阅读常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这方面我有点体会。记得有段时间,国内对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的推介比较多,既有理论文章与书籍,更有大量经典作品。我在阅读上使了一点劲,结果写出一篇有关《白鹿原》中的魔幻现实主义的论文,获得了一定的社会影响。一个人的生命永远在不断前行,每个时段都有不同的风景。青年大抵需要励志,不妨多读点名人传记;壮年、中年需要在事业上好好冲刺,不妨多关注专业书籍;老年需要收拾心情,可以多读点老庄或闲适之书。阅读的“因时而异”,既是对一个人对环境和生命过程的顺应,也是让自己的心灵保持弹性的策略。

  阅读的“车马大道”相当于师父领进门,“山间便径”才是真正持久的个人修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