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贵颂:诸葛瑾惯子埋祸根

标签:
情感孙贵颂诸葛瑾惯子埋祸根今晚报杂谈 |
分类: 自由典藏 |

|
|||
几年前的夏天,我曾有浙江金华诸葛八卦村之旅。这里是迄今发现的诸葛亮后裔的最大聚居地。记得当时我曾对陪同的朋友说:“这些诸葛家族,应当是诸葛亮的哥哥诸葛瑾的后代。因为三国时,浙江属于吴国的地盘。”结果遭到朋友的否定。他告诉我:“这里全是诸葛亮的后代。诸葛瑾那一支已经被灭了。” 诸葛瑾是诸葛亮的亲哥哥,但他俩各为其主。诸葛亮受聘于刘备,身居宰相要位,为蜀国出谋划策,南征北战;诸葛瑾投奔孙权,为其效力,是东吴重臣,官至太傅,也就是太子的师傅。 诸葛瑾有个儿子叫诸葛恪,从小聪明过人,伶牙俐齿,能说会道,被誉为“神童”。诸葛瑾因此拿他当宝贝,放任自流,疏于管教,使得诸葛恪养成了我行我素、随心所欲的性格。 诸葛恪既会奉承人,又会讽刺人。见了比自己权势大的人,就来一番甜言蜜语;而对地位比自己低下的人,又极尽尖酸刻薄之能事。 有一次,孙权问诸葛恪:“你的父亲和你的叔父(诸葛亮)谁更优秀?”诸葛恪应声回答:“我的父亲更优秀。”孙权不解。诸葛恪又说:“我的父亲知道应该服侍谁,而叔父不知,所以我的父亲更优秀。”孙权听罢大笑。这种小儿科式的拍马屁招数,孙权岂能识不破? 诸葛瑾担任豫州牧时,有一次派别驾(也就是他的副手)进京。临走时,诸葛瑾告诉他:“我的儿子很会说话,你可以与他交谈交谈。”诸葛瑾说这话的意思,自然十分得意,对儿子嘴巴不饶人的行为,不为惶悚,反而窃喜。
这位别驾到了京城之后,接连去拜访诸葛恪,都吃了闭门羹——诸葛恪故意与人家躲猫猫。后来,两人在某将军家里做客时,偶然碰到了一起。别驾主动上前打招呼:“咄咄郎君!(哎呀呀,公子!)”本来,诸葛恪应当先向别驾问好才是正理,因为他是父亲的同事。岂料诸葛恪却劈头来了一句:“豫州乱矣,何咄咄之有?(豫州出乱子了,有什么好惊叹的?)”别驾感到奇怪:“君明臣贤,未闻其乱。(君主圣明,大臣贤良,没有听说那里出了乱子呀!)”诸葛恪说:“昔唐尧在上,四凶在下。(古时上面虽有唐尧,但下面还有坏人。话外音的意思,你这个别驾就是坏人。) 正所谓性格决定命运。 诸葛恪天资聪明,加上有父亲的威望,在东吴官场上长袖善舞,深得器重,“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先拜骑都尉,又任左辅都尉。之后历任丹阳太守、威北将军等职。赤乌八年,丞相陆逊病逝,诸葛恪升任大将军并代领其兵。神凤元年,孙权病危,在孙峻的力荐下,孙权将诸葛恪任命为托孤大臣之首。 孙权死后,孙亮接班。诸葛恪受封太傅,掌管吴国军政大权。他先后创造了两次奇迹。第一次,带领吴军3000人,在东兴(安徽巢县东南)大败魏军7万人,史称“东兴大捷”。本来,这一仗的偶然性极大,有点瞎猫撞着死老鼠的味道,而且头号功臣是老将丁奉(至今安徽宣城还立有丁奉的塑像),然而却让诸葛恪产生了骄傲轻敌的心理,以为魏军不过是只纸老虎,不堪一击。于是又亲率20万大军,出兵伐魏,结果历史也会开玩笑,在安徽新城,东吴同样败在只有3000人的魏军面前。诸葛恪又创造了一个奇迹。然而,他在奉命撤兵之后,为新城之败掩盖罪责,在国内大搞恐怖统治,民心渐失。同为辅佐大臣的孙峻便与吴主孙亮密谋,将诸葛恪诱杀,江东诸葛家族几乎被杀光。 苏东坡有诗:“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用之于诸葛瑾与诸葛恪父子,再恰当不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