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汝为:古代的游侠

标签:
文化谭汝为古代的游侠今晚报杂谈 |
分类: 自由典藏 |

古代的游侠 |
作者:谭汝为 游侠是古代社会在社会大动荡中形成的介于“士”和“民”之间的社会阶层。他们蔑视当时的社会法规,信守自己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具有鲜明的精神特征:一是追求公正,二是恩怨分明,三是乐善好施,四是重义轻生。“侠”的诞生,系由“士”分化而出,即所谓“文者为儒,武者为侠”。游侠趋人之急、拔刀相助的思想作风,历来为平民阶层所切盼景仰,并由此形成民间社会的“情义伦理”。自秦之后,随着分封制的终结,“士”族沦为平民。儒生因切合帝制文化需求,聚拢于皇权麾下,日益强大;而侠士则被政治主流淘汰,游走在封建社会的边缘。 职业游侠不治产业,其衣食来源,一是投奔知己,二是依傍于人,三是打劫富豪,四是家庭周济。游侠的日常生活,不外仗剑习武、饮酒纵情、斗鸡走马。游侠结党聚众,心目无君臣、家庭和法律观念,只为义气和名声而生存。他们为封建法规与礼教所不容,遂遭到剿灭和镇压。 当然,历代游侠常与绿林好汉、街巷流氓相混杂,以致鱼目混珠,良莠不齐,身上兼有霸气、匪气和痞气。例如《聊斋志异·促织》:“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昂其直,居为奇货。” 总体而言,传统的游侠形象仍寄寓着人们对公平正义的追求,并被罩上理想的光环。仅就明清侠义公案小说而言,就有《水浒全传》《三侠五义》《儿女英雄传》《施公案》《彭公案》《狄公案》等流行于市井民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