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醉:项羽为何不肯渡乌江

标签:
文化程醉项羽为何不肯渡乌江今晚报 |
分类: 自由典藏 |

项羽为何不肯渡乌江 |
作者:程 |
首先,项羽自刎的乌江并不是人们熟悉的那条发源于贵州,流经重庆,沿岸出产榨菜的乌江。而是位于长江下游,今天安徽省马鞍山市和县的乌江河。具体的位置就是现在乌江河汇入长江处的乌江镇,古称“乌江渡”,是连接苏皖两省的交通要道。
《史记·项羽本纪》记载:“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檥船待……”秦汉时期,乡村每十里设一亭,亭长大致相当于低于县长两级的行政长官。项羽的死敌刘邦就做过泗水亭长。
对于项羽自刎乌江这件事,历朝历代的文人墨客多写有诗词,以表达自己的看法。李清照以人杰、鬼雄来赞扬项羽,她说:“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她的诗从表面上来看,是说项羽英雄盖世、豪气冲天,宁愿自刎也不愿苟且偷生。但也不难看出,李清照是在借古讽今,明显是在抨击南宋朝廷统治者不思进取,偏安于江南一隅的政策。
人心散了,队伍没法带了。王安石有诗云:“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当时,江东的大部分地区包括豫章郡、浙江一带已经被一个叫壮息的人占据,并自立为王。即便是项羽以败军之将一人渡江而过,恐怕也很难东山再起。
项羽长期引以为傲的“八千子弟兵”,都是他和叔叔项梁在会稽郡杀太守起兵时,召集的门客和会稽郡的部队。这些人绝大多数都是江东子弟,当时愿意跟着项羽叔侄造反,无外乎都是为了奔个大好前程。简单地说就是为了升官发财、光宗耀祖。而现在,“八千子弟兵”全部阵亡。假设仅项羽一人生还而归,江东父老们所有对未来美好的愿景、梦想,显然也就随之全部破灭了。试问,还有谁愿意跟着他,为了虚无缥缈的梦想,再去过“刀口舔血”的生活?
唐朝杜牧在路过乌江亭时,有诗云:“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他认为,当时虽然项羽兵败,但天下尚无最后定论。如果项羽能够忍辱负重,渡过乌江,再去江东各地招兵买马,仍然有可能卷土重来。就连准备送项羽渡江的乌江亭长也劝他说:“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
但是,据现在有些军事专家分析认为,项羽渡江要想东山再起,难在“时间”二字上。招募新兵、训练新兵并形成战斗力,需要相当长时间以及较为稳定的环境。显然,刘邦不会给项羽留下任何喘息的时间。“垓下之战”前,刘邦已经劝降了衡山王和燕王,同时攻占了齐、代、赵、魏等地,连项羽的老巢彭城都已经被攻下,可以说他具有压倒性的军事实力。即便是项羽在战败后渡江而逃,刘邦的追兵也会如影随形,不会给他再次翻盘的机会。
英雄气短,儿女情长。著有《历代兵鉴》的李寄是徐霞客的第三个儿子,他在《过灵璧吊虞美人墓》诗中说:“吾知乌江刎,定为姬所激。”说的是,四面楚歌时虞姬忍泪唱完《和垓下歌》“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这最后两句之后,便拔剑自刎。项羽见状,悲痛不已,于是也自刎殉情。不过,这都是文学杜撰情节,并没有史料记载。
关于项羽不渡江的原因,其实还有很多说法,比如怀疑乌江亭长居心叵测等。究其真实原因,恰如乌江渡前的长江“浪花淘尽英雄”,“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