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高自发:古人读书趣谈

(2024-07-01 23:33:31)
标签:

文化

高自发

古人读书趣谈

今晚报

杂谈

分类: 自由典藏
高自发:古人读书趣谈


古人读书趣谈


作者:高自发     原载:《今晚报》2024年4月21日第4版

  一提到古人读书,人们脑海里往往会蹦出几个成语:凿壁偷光、囊萤映雪、悬梁刺股。这些都是古人勤奋刻苦读书到极致的例子,千百年来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读书人。古代文人墨客以读书为乐,他们读书的雅事趣事,不绝于书。

  唐人王贞白有首七绝《白鹿洞诗》流传颇广:“读书不觉春已深,一寸光阴一寸金,不是道人来引笑,周情孔思正追寻。”“一寸光阴一寸金”常被人拿来勉励惜时,久而久之,反比全诗更有名。这首诗写的就是诗人的读书生活,诗人在白鹿洞专心读书,白鹿洞的道人却来“捣乱”,让诗人不得不放下手中“周情孔思”这些儒家经典。想来是道人看诗人长时间久坐读书,需要放松一下,便来“引笑”,绝不是故意打扰,毕竟读书之事,也须一张一弛才好。白鹿洞,就是后来的白鹿洞书院,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宋代理学大师朱熹曾在此讲学,可谓人杰地灵的去处。

  宋人苏舜钦好饮酒,住在岳父家时,每晚读书总要饮一斗酒。岳父觉得蹊跷,就在窗外偷看。只听苏舜钦大声诵读《汉书·张良传》,读到“良与客狙击秦皇帝,误中副车”时,拍案大叫:“可惜没击中!”说完满饮一大杯。又读到刘邦与张良君臣相遇相知,又满饮一大杯。岳父大笑道:“有汉书下酒,喝一斗也不算多。”苏舜钦夜读,用汉书下酒,实在雅到极致。读书人以书为宝,遇到一本好书,往往废寝忘食,必要读完不可,即使吃饭、如厕,也手不释卷,可见书的魅力之大。当然那书必须是经典之作,值得反复阅读,能从中品咂出酸甜苦辣咸之五味,否则又怎能代替山珍海味佐饮?

  唐人冯贽所著的《云仙杂记·大雅之文》记载,柳宗元每得韩愈所寄之诗,先以蔷薇露盥手,熏玉蕤香后发读,并说:“大雅之文,正当如是。”明人吴从先的《小窗自纪》也记道:“柳宗元批韩退之诗,以蔷薇露洗手。”可见此事确实。柳宗元读韩愈的诗竟然要净手熏香,可见其对韩愈文章十分推崇。然“文人相轻,自古使然”,即使文史大家班固,也会在给弟弟班超的信里大讲傅毅(傅毅与班固一起编史书,二人文才伯仲之间)的“坏话”,说傅毅“下笔不能自休”,更何况普通文人。作为一代文学大家,柳宗元与韩愈齐名,并称“韩柳”,一同发起著名的“古文运动”,成就并不比韩愈差,但他谦逊的态度着实让人敬佩。柳宗元敬重韩愈的诗,实乃敬重韩愈的人。因为志同道合,所以惺惺相惜,净手熏香才读诗,也就不足为奇了。

  不过,爱人文才,还有比柳宗元更甚的。《云仙杂记》另载,唐人张籍酷爱杜甫诗,便把杜甫的一卷诗焚烧后,取灰烬拌上蜂蜜吞下肚去,并且说:“令吾肝肠从此改易。”诗灰入肚,走的是肠胃,与读书入心,水火两路,自不会有什么灵验,然张籍粉杜甫的痴迷,令人不觉莞尔。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书香门第之说,书香门第未必权大财盛,但一定以读书为荣。《庭帏杂录》一书记载袁襄读书之事,颇能证明。袁襄夜读《君陈》篇,父问曰:“君陈是何人?”对曰:“不知。”父曰:“是周公之子,伯禽之弟,王伯厚言之甚详,且《坊记》注有明文可证也。”

  袁襄夜读《尚书》,父亲袁仁对他进行指导,父子对话应该是世间最为普通的一次读书交流了。然父亲袁仁的博学却让人刮目,他不但给出正确答案,还告诉儿子哪些书籍可供进一步阅读。袁仁是一个医术精到的知识分子,博学多闻,所育五子三女都爱读书。在爱读书的家庭里成长的子弟往往都有出息,袁仁的四子叫袁表,号了凡,便是《了凡四训》的作者。

  子夜读,父指导,父子交流读书,实在是一幅温馨的学习画面。如今这种画面似乎不多见了,取而代之的往往是父母辅导孩子学习时鸡飞狗跳的场景。在经济大发展的今天,智能手机泛滥,短视频吸睛,除了为攻读学业而辛勤读书的学生,已经少有人认认真真地捧读一本纸质书了。不禁让人心生疑问:古人读书之趣,今人何以失之?是时代的变迁让我们忘却了那份对知识的敬畏与追求,还是生活的纷繁让我们无暇去品味书中的韵味?

  是时候重新找回那份对读书的热爱与敬畏了。无论生活多繁忙,都应该抽出时间来读一读书,读书不止于获取新知,更可从书中获得乐趣,找到与自己对话的机会,寻觅与世界沟通的桥梁。每翻开一本书,我们就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一个充满知识与智慧的世界——如果不是翻开一本本古书,我们又何从知道古人读书的那些趣事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