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识途:不断推迟却不留遗憾的作家生涯

标签:
文化马识途作家生涯不断推迟却不留遗憾中华读书报 |
分类: 自由典藏 |

马识途:不断推迟却不留遗憾的作家生涯
文学史从来不缺少年天才。以当代小说史为例,刘绍棠16岁时写的小说《青枝绿叶》,曾被叶圣陶选入高中语文课本;王蒙19岁时已经创作了第一部长篇小说《青春万岁》。相较之下,马识途可谓一个极其晚熟的作家。他第一次正式发表小说作品《老三姐》的时候已经44岁了。
是因为才华不够吗?
是因为创作冲动不够吗?
是什么推迟了他的作家生涯?
然而这“告别”并非终结。续了又断,断了又续,似乎才是马识途与文学的特殊缘分。缘分的根子,在于马识途的内心中依然有澎湃的情感,而这情感一直在寻找合适的形式和诞生的时机。在夜深人静处、工作余暇时、电光火石间,在人生旅程和革命岁月中遇到的那人、那物、那事,一次次浮现在他的眼前,促使他提起笔来,用那颗炽热的心把些朴诚的文字烧成一只只精美的瓶。这第一只瓶,名叫《老三姐》,是四川老作家沙汀在旁边添火烧就。这只瓶最初亮相于1960年的《四川文学》,被《人民文学》发现后立即转载。当时的文坛尊者邵荃麟、张光年、严文井、郭小川等,也纷纷亲促马识途再付匠心,为新中国的青年一代煅烧出更多绝世精品。在诚意的助推和现实意义的牵引下,马识途终于再次提起书桌上的笔,“半推半就”而又“真心实意”地写起小说来。此后便有了陆续发表的《找红军》《小交通员》《接关系》《清江壮歌》,这些是对革命历史经验的小说赋型;还有《最有办法的人》《挑女婿》《两个第一》《新来的工地主任》,这些是四川人的幽默感和正义感的相得益彰。即使经过十年惨痛岁月,一俟新时期到来,马识途的创作热情又迅速复苏。《夜谭十记》《景行集》《西游散记》如泉水喷涌,唯见其漫,未见其止。1988年,已逾古稀的他开始在电脑上写作,到1992年的时候,他已在电脑上完成了总约60万字的长篇小说《雷神传奇》。其后又陆续创作、修订了《沧桑十年》《在地下》《党校笔记》《没有硝烟的战场》等多部长篇巨著。106岁的时候,他两度战胜了癌症,出版了《夜谭续记》,用近40年的时间,兑现了与老朋友、出版家韦君宜的生前约定。
马识途的文学生涯似乎一度被推迟,但是他的革命理想没有遗憾,因为青春和热血值得奉献给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他的文学理想也没有遗憾,因为他后程发力久久为功,终成一代名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