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余华:热闹的是时代,不是他

(2024-02-04 19:06:16)
标签:

文化

余华

热闹的是时代

不是他

今晚报

分类: 自由典藏
余华:热闹的是时代,不是他


余  华:热闹的是时代,不是他

作者:佚    名    来源:《今晚报》2024年1月16日第23版

http://jinwanbaoepaper.enorth.com.cn/jwb/resfile/2024-01-16/23/9330617_zpldj_1702472474326_b.jpg

  

        这两年余华有点“忙”。

  从2021年到2023年,从作家余华到“网红”余华,余华一共五十多次登上微博热搜榜单。面对汹涌而来的流量,余华起先并不在意,直到商业广告也接二连三地找上门,他才意识到“事情有些不对了”。余华少有地严肃回应道:“我依靠的是自己的作品,我此生为之奋斗的不是流量,是文学。”这份回应,最终又回归到了他作家的身份上。

  牙医余华拔了上万颗坏牙

  文学来自哪里?来自作家的故乡。海盐,一个位于浙江省嘉兴县的沿海县城,孕育了今天在年轻人中最为流行的当代作家——余华。

  1977年,高考恢复的第一年。这一年,17岁的余华第一次参加高考,当时大家对于“大学”还没有清晰的概念,填报志愿时,大部分同学都写了“清北”和复旦,还有几个人写了剑桥和牛津,被余华当做笑话笑了很久。几个月之后,高考成绩公布,整个海盐只录取了四十几名学生,笑话别人的余华不在其中。这本来是一件伤心事,但听说熟悉的朋友都没有考上,他立马又开心了。这个时候的余华,已暴露出他无厘头式的幽默本质。

  第二年,余华再次高考落榜,他决定直接参加工作。在父母的安排下,余华进入海盐县武原镇卫生院当牙科医生。1978年,没有任何过渡,余华就这样突然成为牙医,这一年,他刚好18岁。

  余华做了5年牙医,大概拔掉了上万颗坏牙,但这样重复且无聊的生活让他觉得自己才是那个病人,他感觉成千上万张开的嘴巴正在一点点吞噬他的青春。

  余华喜欢自由。余华工作的卫生院对面是文化馆,在他的视角里,文化馆的工作人员整日都在大街上游手好闲。他询问对方,为什么可以不上班?那个人回答,在大街上游玩就是自己的工作。余华听后十分羡慕,于是下定决心要进文化馆。当时进文化馆有三条路可以走:作曲、绘画、写作。他认为前两个需要天分,对他来说有点难,便只好选择“只要认识汉字就行”的写作。

  在决定写作之前,余华对于文学的认知全部来自于小说和大字报。怎么写?余华找来了一本《人民文学》,翻看了两页,简单了解了标点使用方法和分段技巧,“好了,可以开始写了。”合上书的余华自信地说道。

  彼时,改革开放就像一把利刃,划开了中国文艺界的第一道口子,先锋文学登上了中国当代文学的历史舞台。

  “先锋”一词和向来崇尚自由的余华不谋而合。于是,年轻气盛的余华把一张张嘴换成一页页纸,把拔牙钳换成一杆笔,他痛批社会弊病,笔下的文字就像他拔过的坏牙一样,又冷又硬,他用冷酷、凌厉的眼神俯视它们、审判它们,就像戴着口罩审视一张张嘴一样。

  1983年,没有任何过渡,毫无写作经验的余华,又突然成为一名作家,那一年他23岁。

  小时候为了凉快一点,常去太平间睡午觉

  余华刚开始写小说时,为了让作品有更多曝光的机会,几乎投遍了所有杂志社,但往往没有任何回应。1983年秋天,余华的机遇来了,他接到《北京文学》编辑周雁茹的来信,邀请他前往北京改稿。这趟远行不仅让余华得到了周雁茹的赏识,也让他一下子在海盐这个小县城声名鹊起,不久后,他如愿披调到文化馆工作。

  进入文化馆后,余华开始了大量的阅读和写作,接连发布《十八岁出门远行》《四月三日事件》等短篇小说。和当时极为流行的现实主义文风相比,余华的文字更加冷酷和诡异。凭此,余华成为先锋作家的代表人物之一。

  余华冰冷的文字背后,除了先锋文学的反叛精神,更多暴露的是他早年对血腥和死亡的狂热。因为父母都是医生,余华的童年是在医院的血腥味里度过的。但他从未对鲜血恐惧,更多的只是对死亡好奇。

  上小学时,余华家对面是太平间,太平间旁边是公共卫生间。家里没有厕所,每次余华想上厕所,都要先路过太平间。海盐的夏天总是很热,为了凉快一点,余华常常去太平间睡午觉,一睡就是好几个小时。许多年后,他读到了海涅的诗:“死亡是凉爽的夜晚,生命是闷热的白天。”他欣喜地说:“这不就是我当时在太平间睡午觉的感受?”就这样,不到10岁的余华接受并理解了死亡。

  不畏惧死亡,让余华能以一种别人没有的犀利,准确和冷静地去描写死亡。死亡,也成为他小说永恒的母题。有人曾统计,余华早期的8部小说里写了29个死人。

  有读者曾问余华,为什么一定要写死那么多的人?余华笑着回答:“很多小说里的人物结局不是由我安排的,也不是我刻意为之,而是命运本该如此。事实上,我的小说风格还是与人为善的,虽然我写下的环境可能很糟糕,但是我会尽量去发现人性之美,因为这就好比你在暗夜里行路时需要有光一样。”在余华看来,文学的伟大之处在于其同情和怜悯之心,并且将这样的情感彻底地表达出来。

  从《活着》到“活着”,从先锋到先锋

  从愤怒、暴戾变得善良、达观。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转变?在余华的描述里,他形容自己成长了。“我的怒火渐渐平息,逐渐不再和世界对立,开始慢慢意识到作家的职责其实是寻找真理。”《活着》是余华的转变之作,也是他最畅销的代表作。用余华的话说,他是靠《活着》而活着。1992年,《活着》在《收获》杂志首发,随后出版单行本,先后被张艺谋、孟京辉导演看中,版税高达1550万人民币。至今,《活着》在国内的销量已经超过2000万册,打破了当代中国文学的销量纪录。

  《活着》只有短短12万字,却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悲剧。可偏偏这样一部作品,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这是因为《活着》虽在描写苦难,但它真正探讨的是生存哲学,正如书中所说:“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上世纪80年代,余华是先锋,互联网年代,余华的思想依然走在先锋。从《活着》到“活着”,从先锋到先锋。现在再提起文学,余华说自己不可能写出比《活着》更受人喜欢的作品了。

  在成为“互联网顶流作家”的这几年,余华很清楚,现在说喜欢他的年轻人,很有可能根本没有读过他的书;也很明白,那些迅速聚集的流量,在未来的某一个时刻也会忽然消散。他没有想要留住什么,因为那些本身也不是他所渴求的,他不是没有经历过无人问津的岁月。热闹的是时代,不是他。


                                                                                                            ( 摘自《记者观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