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国赋:明清小说的改名现象

标签:
文化程国赋明清小说的改名现象光明日报杂谈 |
分类: 自由典藏 |

明清小说的改名现象
在明清小说创作、传播过程中,改名现象相当普遍,改名的原因复杂多样,或受时代风气、文化思潮影响,或为书商追求经济利益,或受避讳文化的影响,或由于个人原因等等。下面我们结合明清小说文本,从小说人物改名和更改书名两个方面对此进行分析。
小说人物改名
人物改名现象在明清小说作品中不乏其例,通过改名可以考察人物的社会地位,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揭示作者的创作心态与读者需求。
改名以表明人物的身份、地位。明代《西游记》第八十三回《心猿识得丹头
明清小说作品中,下层人物如丫鬟、仆人也常常出现改名现象,例如,《金瓶梅》第三十回《来保押送生辰担
丫鬟、仆人作为下层民众,社会地位低下,身份低贱,所以被主人随意改名,这种现象在《红楼梦》中多次出现,小说第五回《贾雨村夤缘复旧职
姓名象征着身份、地位,所以丫鬟等下等人如果与主子有同名之嫌,就要改名,《红楼梦》第二十四回《醉金刚轻财尚义侠
改名体现小说人物的言行、性格。小说命名是我们考察小说人物性格、形象的一个独特窗口,通过小说人物的改名可以考察人物的言行与性格。明代郑仲夔所撰《耳新》卷二《正气》篇记载:“闽中有士人魏姓者,佚其名,愤魏阉恣擅,耻己与之同姓,乃去‘鬼’称‘委’。彼有俨然朝绅而称祖爷,称殿爷,与夫称功诵德、雷同附和者,闻此直当羞死耳。”魏姓读书人愤恨宦官魏忠贤的种种恶行,为自己与他同姓而感到羞耻,于是为自己改姓,去“鬼”称“委”,以“委”为姓氏,《耳新》卷二《正气》篇记载的魏姓士人的这一改名举动反映了这个读书人嫉恶如仇、刚正不阿的性格特征。明代天然痴叟撰《石点头》第八卷《贪婪汉六院卖风流》叙述宋代一个贪官为自己改名一事,此人姓吾名爱陶,担任荆湖路条例司监税提举,贪财如命,盘剥百姓,贪官吾爱陶被百姓改称“吾爱钱”,或称“吾剥皮”,这两个改名反映了这一人物贪婪、狠毒的本性。下台以后,害怕别人报复而改名为“五湖泉”,考虑到没有“五”这个姓,所以又改姓为“伍”,他这次为自己的姓名所做的改动则体现了这个贪官的心虚、怯懦。
清代夷荻散人编次的小说《玉娇梨》中,苏友白原名良才,因慕李太白风流才品,改名友白,又取青莲、谪仙之意,表字莲仙,这处改名体现了苏友白对李白人格、性格的倾慕与向往之情。《红楼梦》中将香菱改为秋菱这一情节则体现了夏金桂和薛宝钗各自不同的性格特征。《红楼梦》第七十九回《薛文龙悔娶河东狮
改名寄托小说人物的想法与寓意。以《镜花缘》中唐敖为女儿唐小山改名为例,小说第四十七回《水月村樵夫寄信
续书改动前书人物姓名,极力摆脱原书影响,使读者有新奇之感。小说续书多以原书人物姓名为名,比如《红楼梦》的诸多种续书都是如此。也有一些续书的人物命名例外,以《金瓶梅》续书《隔帘花影》为例,作为续书,《隔帘花影》对《金瓶梅》一书中的人名进行修改,将西门庆易名为南宫吉,吴月娘改名为楚云娘,孝哥改名为慧哥,并将原书中其余角色的姓名也一一进行更改,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充满新奇与独特的感受。
更改小说书名
明清小说的改名现象不仅体现于小说创作之中,而且体现于小说流传过程中;不仅表现为更改小说人物姓名,而且表现为更改小说书名。更改小说书名成为明清小说创作、流传中相当突出的文学现象和文化现象,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复杂多样的,既反映作家的创作心态,揭示小说产生的时代背景与学术风气、文化思潮,也与不同时期的商品经济发展、读者需求密切相关。
避免与其他书名雷同而改名。比较典型的是清代袁枚所撰《新齐谐》,此书原名《子不语》,取《论语·述而下》“子不语怪力乱神”之意,“子不语”一名表明这部小说的题材内容,属于神怪小说,因元人有同名作品,所以袁枚改为“新齐谐”。
改名以突出小说创作之“新”。以明代瞿佑撰《剪灯新话》为例,瞿佑在洪武十一年(1378年)撰序指出,此书原名《剪灯录》,共四十卷,后来积聚的材料越来越多,因而撰成《剪灯新话》。内容扩大以后,他将小说改名《剪灯新话》,突出其“新”。以“新”命名小说,在明清小说编刊过程中,非常普遍,在小说书名之前加上新刊、新刻、新镌、新锲、新编、新纂、新订、新说、新增、新选、新辑等词语,以此进行广告宣传,吸引读者,扩大小说的销售、发行。
改名以加强宗教宣传,突出小说的创作寓意。以署名西周生所撰《醒世姻缘传》为例,这部小说描写两世姻缘的故事,前二十三回写前世姻缘,二十三回以后描写现世姻缘,宣扬因果报应,原名《恶姻缘》,后来改名为《醒世姻缘传》。清代东岭学道人撰《醒世姻缘传序》指出,取名《恶姻缘》意在宣扬业报,改名《醒世姻缘传》以后,突出“醒世”,不仅宣扬因果报应,而且强化劝诫主旨,作者希望通过这个两世姻缘的故事劝善惩恶,教化社会、人生,劝诫意味相当浓厚。又如,清代陈天池撰《如意君传》,据刘作霖于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所撰《无恨天传奇序》可知,陈天池所撰小说原名《如意君传》,刘作霖嫌书名过于直率,缺少寓意,所以取佛书“离恨天”之义而改题《无恨天》,以此突出佛教宣传的主旨。
受明代空疏学风的影响而盗改小说书名。明代中后期学风呈现空疏的现象,《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编撰者对此批评较多。受明代空疏学风的影响,明人编书喜好随意改名,《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编撰者为《泊宅编》所撰提要指出:“明人传刻古书,每多臆为窜乱。”对此予以严厉指责。叶德辉撰《书林清话》卷七《明人刻书改换名目之谬》也指出:“明人刻书有一种恶习,往往刻一书而改头换面,节删易名。”这种随意改名的情况在小说创作与刊刻中也时有体现,明人对小说原文的标题、作者往往加以改动,如署名汤显祖辑《虞初志》卷三《枕中记》题为“唐李泌”作,卷五《无双传》署名“唐裴说”,《杨娼传》署名“唐李群玉”作,与往说出入较大,其中有明显错误者,如卷八《白猿传》署名“唐江总”撰,《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已作辨正。有些小说编刊者随意更改小说书名,唐代李复言所撰传奇《续玄怪录》卷一《杨敬真》,《古今说海》收录时改名为《五真记》;明代何良俊《语林》被改为《世说新语补》,同样受到明代空疏学风的影响。
小说改名以应其实。有些小说编刊者考虑到小说书名与实际描写的内容不尽相符,所以改名。《三侠五义》的改名即为例证。清代俞樾撰《重编七侠五义传序》,对《三侠五义》的书名提出疑问:“书中所载南侠、北侠、丁氏双侠、小侠艾虎则已得五侠矣。而黑妖狐智化者,小侠之师也;小诸葛沈仲元者,第一百回中盛称其‘从游戏中生出侠义来’,然则此两人非侠而何?即将柳青、陆彬、鲁英等概置不数,而已得七侠矣。因改题《七侠五义》,以副其实。”认为此书实际刻画的侠士有七位,所以改名为《七侠五义》。又如,《儿女英雄传》同样因书名与实际不符而改名,署名东海吾了翁于乾隆甲寅即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撰《儿女英雄传弁言》指出,《儿女英雄传》原名《正法眼藏五十三参》,让读者误以为是佛教著作,不像小说书名,东海吾了翁改名为《儿女英雄评话》,或称《儿女英雄传》,使小说书名与实际描写的题材内容相符,从而满足读者的阅读需要。
由于其他原因为小说更改书名。明清时期更改小说书名的原因多种多样,除以上所列以外,还有其他一些原因,例如,清代《聊斋志异》原名《鬼狐传》,改名《志异》;晚清冷泉亭长撰《南辕北辙录》,后来改名为《后官场现形记》;韩邦庆的《海上花列传》也经历改名的过程,据晚清孙家振撰《退醒庐笔记》卷下《海上花列传》篇记载,这部小说原名《花国春秋》,已撰成二十四回,作者感觉“《花国春秋》之名不甚惬意”,所以改为《海上花》或称《海上花列传》。
综上所述,我们从小说中人物改名和更改小说书名两个方面就明清小说的改名现象加以阐述。改名现象与作者创作心态、小说产生的社会背景、文化思潮、经济状况、读者需求等息息相关,我们试图透过小说改名这一独特的文学现象和文化现象考察明清小说的发展轨迹和演变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