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频:古今文人书斋取名

标签:
文化安频古今文人书斋取名文艺报杂谈 |
分类: 自由典藏 |

古今文人书斋取名 |
作者:安 |
取名看似随意,却天然贴合心境。一草一木,总能润眼怡情。如名人徐文长的“青藤书屋”、当代黄永玉的“万荷堂”等。
民国初期,俞平伯旅居北平,住在北竹竿胡同38号,院里有四棵树。他认为这是槐树,于是将书斋取名为“古槐书屋”。在“槐树”枝叶遮蔽下的书房里,他写了《古槐梦遇》《槐屋梦寻》《古槐书屋词》三本书。三本书出版后,周作人来看他,告诉他:“你弄错了,这是榆树,不是槐树。”俞平伯说:“大抵亭轩斋庵之名皆一意境也。”意思是说斋名讲究的是意境,别太较真。将错就错,也无伤大雅。
有的文人喜欢标新立异。清人李盛铎喜欢收藏历代书画、古墨,几十年耗尽家财,收藏了很多西周到明代的宝贝,因此他很骄傲,自署其室名为“周敦商彝秦镜汉剑唐琴宋元明书画墨迹长物之楼”。如此长的室名,应是绝无仅有。
1988年,上海作家赵丽宏搬进新房,可惜其书房仅有四步之长。他却并未抱怨太窄,而是平静接受,并取名为“四步斋”。
还有些文人的书斋名“不走寻常路”,比如鲁迅的绿林书屋。原来,当年鲁迅支持新文化运动,提倡白话文学,被堕落文人污蔑为“学匪”。由此他联想到古代的绿林好汉,因此把北京阜成门内西三条胡同内的小书斋取名为“绿林书屋”,用作对堕落文人的反讽。
王力教授的“龙虫并雕斋”,令人称奇。他曾对人解释说:“古人有所谓雕龙、雕虫的说法,在这里,雕龙指专门所著,雕虫指一般的小文章、小意思。”大著作、小品文,双管齐下,这就是“龙虫并雕斋”的由来。
此外,还有丰子恺的“缘缘堂”、叶圣陶的“未厌居”等,其中的韵味颇堪玩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