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嵘:成功有时是糟糕的老师

标签:
文化岑嵘成功有时是糟糕的老师今晚报杂谈 |
分类: 自由典藏 |

|
|||
2013年,《哈利·波特》的作者J.K.罗琳突发奇想,她用笔名“罗伯特·加尔布雷斯”向多家出版社投稿自己的新作《布谷鸟的呼唤》。这是一部450页的侦探小说,讲述了主人公克莫伦·斯特莱克从军队退役后转任私家侦探,调查一宗模特从露台坠亡的案件。 此时的罗琳已经获得全球性的成功。她对自己的写作水平信心满满,认为完全不需要J.K.罗琳的名气也能让这本书畅销。然而,书稿不停遭遇退稿。一家出版社的意见是“虽然写得不错,但太平淡了”,这还算是客气的,另一家出版社回信建议作者应该去参加写作课程,言下之意是作者的基本功也不过关。 小说手稿在出版圈走了一圈后,罗琳无奈只好让自己的出版社发行了该书,上市后销量仅有449本。一位书评人偶然阅读之后,公开质疑该书作者就是罗琳。罗琳最后只好说出真相,一夜之间《布谷鸟的呼唤》销量剧增5万倍,成为畅销书。 很多作家成名后,开始相信自己成名靠的是绝对实力,而忽视运气的成分。他们坚信,即便匿名,作品也能大受好评。畅销作家斯蒂芬·金也曾以理查德·巴赫曼的笔名完成了一个系列小说。小说销量少得可怜,和罗琳一样,当作者的真实姓名终于泄露后,该书的销量明显上升。 伦敦的一家报社进行过一项实验。编辑们把获得世界性奖项“布克奖”的两部小说的最初几章,用打字机打了出来,并投稿到20个主要出版商与中介人。这两部小说分别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奈保尔的《自由国度》、斯坦利·米德尔顿的《假日》。这两部优秀的小说遭遇了相同的命运,所有的回复都是退稿。一名出版人对奈保尔的小说评价说:“我们……认为作品很具原创性,但恐怕它并不足以激发我们更多的兴趣。” 哪怕是文学大家——像罗琳和斯蒂芬·金——在职业生涯的早期,也会不停地遭遇退稿,这几乎让他们放弃写作,最后同样是因为偶然事件改变了他们的命运。凡事并不是说有能力就会成功,行动与结果之间的联系,并非如我们相信得那么直接。我们把这种偶然性称为运气,运气常常支配着结果,但这也绝非说实力不重要,因为实力是最终留住和持续运气的能力。 大多数人取得了成功后,乐于把一切归功于自己能力过人,而忽略了命运的偶然性和时代给予的巨大机遇。但也有些人对此非常清醒,例如沃伦·巴菲特说:“我在好学校上学……我在恰当的时间出生在一个好地方,我抽中了‘卵巢彩票’。”作家余华说:“我很幸运,假如我晚两年写小说,现在我还在拔牙,这就是命运。”比尔·盖茨说得也很中肯:“我们是第一家针对个人电脑的软件公司,这是我们成功的至关因素。我们把握住好时机不完全靠运气,但没有好运气就没有微软的今天。” 成功有时候是一个糟糕的老师,它会让聪明人觉得自己永远不会失败,觉得自己无所不能。很多人一旦获得所谓的成功,哪怕是买彩票中大奖,也同样会归因于自己的能力,似乎下一次还能中大奖。 社会心理学家梅尔文·勒纳曾经做过一系列让人惊讶的实验,以证明人性的复杂。其中有一个实验是这样的:两位参加实验者将完成一些简单的任务。每项任务开始前,其中一位被随机挑出,获得比另一位更多的报酬。在他们不知道各自获得报酬多少的情况,两人的协作颇为融洽。可当一旦知道了各自的报酬是多少时,报酬更高的那人就对其搭档的意见表现出强烈的抵触态度——即使是报酬上的随机差别,报酬更高的人也想当然地认为自己的能力更强,意见更有影响力。
罗伯特·麦卡蒙的小说《奇风岁月》中写道:“大多数人不知道我们活在一个神奇的世界里,但我一直都很清楚。机缘和命运仿佛无数银色细丝,交织出那个神奇的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