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尹学芸:文学点亮灯塔

(2023-11-12 00:09:18)
标签:

文化

尹学芸

文学点亮灯塔

今晚报

分类: 自由典藏
尹学芸:文学点亮灯塔



文学点亮灯塔


作者:尹学芸     原载:《今晚报》2023年10月14日第14版

  陪几位外地的朋友去意式风情街,车行路上,突然想发一个朋友圈。于是想起了这样一句话:文学点亮灯塔。

  灯塔原本无需点亮,感觉中,它原本就是光耀的。但此时在心中的感觉不一样。我们刚从天塔参观回来,内心还隐隐激动着。我作为颁奖嘉宾是这样,那些把名字和影像被光投射到高空塔身上的人,看到灿烂星河之下,自己熠熠生辉的样子,不知会作何感想。转天早晨吃早餐,作家裘山山端着盘子过来,说起昨晚亮眼的一幕,感叹说,天塔这样的建筑别处也有,但为文学璀璨这样一个创意,只在天津实现了。作家们都没想到,它被文学点亮了。

  跟我的想法异曲同工。

  第二十届百花文学奖在天津落下帷幕。从我遥遥看着“她”,到慢慢走近“她”,用了几十年的时间。几十年间,百花文学奖也在百花人的培育下成长和壮大。奖项由过去的只奖励中短篇小说,延展到散文、长篇小说、科幻文学、网络文学、影视改编价值奖等方方面面,还衍生出了天津文学周这样一个宽泛的概念,邀请了诸如韩少功这样的文学名家来办讲座,让更多没有机会走进颁奖现场的人有亲近文学的机缘,感受来自文学的力量。现场同步直播,各粉丝群的读者,早早就有人相约等待,连女作家的衣着都有人点评。这样的文学盛宴,是天津这座城市应该有的气质。所谓软实力从哪里来?文化和文学的溪流涓涓汇集,便是滋润,便是养护。

  百花文学奖从1984年创办,迄今整整四十年。四十年的坚守,一代一代百花人的努力,积淀出了这一刻的夺目光彩。翻开百花文学奖的历史,你会发现,所有闪光的名字都跟你的阅读相关联。历史长河飞流直下,每个阶段都有刻印到灵魂深处的作品,让人久久不忘。张承志《北方的河》(第一届)。张贤亮《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第二届)。刘恒《伏羲伏羲》(第三届)。苏童《妻妾成群》(第四届)。刘醒龙《凤凰琴》(第五届)……这些上个世纪的遥远回忆,伴随着多少人度过了不眠之夜。传导出的感动,欢欣,爱,悲悯,滋养了多少孤独的灵魂,慰藉了多少忧伤的心灵。160万的发行量,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全民阅读的欲望。百花文学奖的历史是一个人的阅读史,也是一个人的成长史。特别是,那些像常青藤一样的人物,穿过岁月的帷幔今天还能走到领奖台上,那一刻,不止让人唏嘘,更让人从心底生出感动。

  奖项本身也有一个逐步成熟和完善的过程。第一届百花文学奖于1985年3月3日在天津宾馆举办。就像一个轮回,四十年后,冯骥才先生依然站在这里,发表他对百花文学奖的感念,回忆他漫长写作生涯中的点点滴滴,而此时的他,满头华发,已是八十一岁高龄。那一年,他的中篇小说《神鞭》和短篇小说《雪夜来客》分别获奖。这样的局面不禁让人莞尔。我翻查一下资料,这样的境况也仅有此一次。百花文学奖的第一届,在中国文坛开创先河的第一届,这样的殊荣除了冯先生大概也没几人能够当得。只是不知道他那时的心情怎样,是不是也曾登台发表过感言。几年前,在市里跟友人小聚,同坐的一位陌生朋友说,他读初中时总去一个同学家串门,同学的妈妈在出版社做编辑,糊墙的纸是小说校样。他每天放学就跑去同学家,就为了看墙壁上糊着的《神鞭》。有些文字糊在屋顶上,他在椅子上放一条小板凳,歪着脖子愣是把小说看完了。“好么,看完了脑袋险些掉下来。”他用天津人特有的幽默语调说。

  拿到出席第二十届百花文学奖的嘉宾名单,我对张炜的名字尤为关注。新时期的文学作品中,如果问我最难忘哪部,我一定会说《古船》。那个叫隋含章的女孩,纸一样的皮肤下面露出青色的筋脉,每每想起她被侮辱时的那一幕就起鸡皮疙瘩,我起了很多年鸡皮疙瘩。在百花奖的会议室门前不期而遇,我还来不及反应,张炜对人介绍说,这是天津作协主席,刚在我们《万松浦》发了小说。谢谢支持啊。说完拿出手机,先加了微信。颁奖盛典真是让人遂愿的地方。我刚在座位上坐下,就有读者跑来找我签字,他拿了本1996年的《天津文学》,上面有我一篇文章,回忆1988年的处女作《独身女子宣言》。我匆忙拍了照片,看清了前面的几行文字。不知读者缘何保存,时过境迁,这样的文章已经很难被作者记起了。

  从意式风情街回来,已过午夜。我跟作家张楚朝另一个方向走。十多个获奖作家和编辑在屋顶欢聚。晚饭结束,欢聚才刚开始。不知这些遥远省市的作家如何找到了这样一个地方。小店名叫“无剧本”,就像人生的虚拟舞台,特别适合上演新的剧目。啤酒瓶子都是空的。一曲又一曲深情的歌在午夜的天空回荡。平时大家蛰居在自己的城市,这样开怀的夜晚机会不多,大家都恋恋不舍。时过两点,熬不住的先撤了。我跟店家打招呼,为这样深的夜晚还在叨扰表示歉疚。店家却笑脸相迎:“只要他们高兴,我们就高兴。”

  “这就是天津人。”我对澎湃新闻网的罗昕和《草原》的主编阿霞说。

  灯塔需要点亮么?我问自己。

  需要。

  宇宙有尽头,但文学没有。文学点亮的灯塔,能照耀更多人的心灵。有作家说,天津是座文学之城,就像塞纳河边的左岸一样。我想了想,不全对。左岸没有这样高的塔,为文学点亮。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