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约恩·福瑟:当我写作时,感觉自己进入了另一个宇宙

(2023-10-13 00:00:00)
标签:

约恩·福瑟

诺贝尔文学奖

自己进入了另一个宇宙

文学报

分类: 自由典藏
约恩·福瑟:当我写作时,感觉自己进入了另一个宇宙


2023年诺贝尔文学奖揭晓

约恩·福瑟:当我写作时,感觉自己进入了另一个宇宙



作者:文学报记者郑周明     原载:《文学报》2023年10月12日第3版


http://wxb.whb.cn/images/2023-10/12/3/31012_p6_b.jpg
约恩·福瑟展示上海话剧艺术中心《一个夏日》中文宣传页


10月5日,瑞典学院现场公布了评选结果,2023年诺贝尔文学奖由挪威小说家、剧作家约恩·福瑟摘得,获奖理由:“因其创新的戏剧和散文作品,为不可言说之物发声。”

瑞典学院常任秘书长马茨·马尔姆现场通过电话联系了福瑟,告知他获奖的消息,这位作家正在乡村道路上开车,并承诺会小心驾驶回家,他回应表示,“我不知所措,而且有点害怕。”“我认为这是对文学的奖励,首先是文学,而不是其他考虑。”在晚些时候的电话采访中,福瑟也表示自己一直沉浸在写作之中,减少了社交和其他事务,“当我写作时,感觉自己进入了另一个宇宙。”让他更有成就感的是有读者告诉过他,因为看了他的戏剧作品而感受到了当下“存在”。

几年前,曾经有个访谈涉及到是否期待获得诺奖的问题,福瑟如此回应,“全世界的报纸都在报道(我有可能获奖)这件事——就因为博彩公司提出的赔率。我的名字突然就蹿到了名单的最前端。(候选人名单)本应该是完全保密的。我当然想得奖,但最后新闻报道出来的时候我又很高兴获奖的不是我。通常,他们会把奖颁给那些年纪比较大的作家,这自有其道理——当得奖不会再影响你的写作的时候,你就会得奖。”

约恩·福瑟在欧洲戏剧界享有很高的荣誉和地位,但在大众读者之中并不具有普遍知名度。诺奖社交账号在揭晓获奖消息后发布了一个调查,参与的欧美读者中有高达九成左右的比例表示并不了解福瑟。作为挪威当代知名的诗人、戏剧家和小说家,福瑟先后在挪威和国际上获得四十多项大奖。2010年,他夺得易卜生国际艺术大奖之后,便不可避免地一直被冠以“新易卜生”的名号,而他对此的回应是:“自从我的剧本在国外上演以来,他们就一直那么说。而我的看法是那对易卜生不公平——对我也一样。”

福瑟成名于戏剧,但他的文学创作生涯始于小说。1983年,他的长篇小说《红,黑》出版,1992年他完成了戏剧处女作《有人将至》,之后逐渐以剧作家的身份声望渐起。他的作品被译成四十多种文字,主要作品包括《而我们将永不分离》(1994年)、《有人将至》(1996年)、《吉他男》(1999年)、《一个夏日》(1999年)、《秋之梦》(1999年)、《死亡变奏曲》(2001年)、《我是风》(2007年)以及近年创作的长篇散文新作“七部曲”等。

《纽约时报》刊发的评论表示,“曾有人将福瑟和易卜生、贝克特相比,你很容易就能发现他的作品包含了易卜生的情感内核。但他的写作更为丰富。比如,它有种诗性的明晰。”《卫报》也高度赞扬,“在过去二十年中,约恩·福瑟,一位剧作家、诗人、散文家、儿童文学作者以及小说家获得了挪威几乎所有的奖项,而他‘缓慢的散文’作品为他赢得了英文读者的追捧。他的作品令人想起易卜生和贝克特,展现了前者的冷峻和后者的重复特征……其写作不断回环、流动。作品风格是严肃的,却带有躁动不安的气氛。……福瑟把日常事物和存在主义层面的问题融合在一起,对往昔进行一次次戏剧性的回访。”曾与朋友合办写作学校的福瑟,其中一个学生后来成为了挪威文学界的代表作家之一,他就是书写《我的奋斗》系列的卡尔·奥韦·克瑙斯高。在克瑙斯高看来,福瑟与贝克特有着很大的不同,“他后期作品里的质朴被一些人称为极简主义,其黑暗让人不免提及贝克特,但福瑟一点儿也不极简主义,他身上的其实是本质主义,而且他一点儿也不贝克特,贝克特是坚硬的、嘲讽的,绝无希望,他那里的黑,寒冷而充满笑声,而福瑟的黑暗则温暖,很能抚慰人,没有笑声。”

在近年获得诺奖的作家里,约恩·福瑟的作品很早便有了中文版,只是由于剧作家身份而少为读者所熟知。目前,福瑟的剧作《有人将至》《秋之梦》已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引进出版;世纪文景即将推出他的小说《三部曲》;译林出版社也将与上海戏剧学院合作为读者带来“约恩·福瑟作品选”,包含福瑟最偏爱的小说《晨与夜》、近年散文代表作“七部曲”。

而不少中国观众其实很早就通过舞台接触了这位来自北欧的剧作家作品。2010年,福瑟剧作《有人将至》中文版被搬上上海戏剧学院的舞台,这是福瑟作品在中国的首度公演,福瑟特地从挪威飞抵上海,现场观看后他评价道:“我看过很多场根据《有人将至》编排的舞台剧,中国这场演出是最好的之一。在演员的表演、场景的布置和装饰及声音的处理等方面它都很好,比如舞台上的流水声并非是提前录的,而是工作人员现场制作的。”他也同时表示,“最能演绎好我的作品的,是东方的演员;最能理解我的作品的,是东方的观众。”这也为2014年上海举办首届福瑟戏剧展埋下了缘分。2019年与今年6月,福瑟的话剧代表作《一个夏日》中文版在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先后两轮上演。

即将推出中文版的小说《三部曲》和散文“七部曲”,是福瑟的文学世界里最富有代表的文本。他刻画人物情感时习惯传递的孤独感,以及依靠极简语言传递节奏、旋律和沉默信息的风格,在这些作品中有着显著呈现。他曾这样形容自己对“沉默”的偏爱,“我喜欢写戏剧的感受——不仅可以决定如何使用语言,也可以决定在何时沉默。沉默是语言之间的间隔。”

2015年斩获北欧理事会文学奖的《三部曲》,包含了紧凑相连的三个部分:《醒来》《奥拉夫的梦》和《疲倦》。故事从年轻的情侣阿斯勒和阿丽达离开家乡、前往卑尔根市开始,到晚年的阿丽斯开启回忆结束。福瑟熟练地使用艺术、宗教、家庭和历史的母题,用看似叙述简单的故事唤起读者的宏伟想象,给人一种永恒的感觉。福瑟所写的一切都是简单和复杂的独特结合,他不断使用“重复”这一手法,笔下的人们在不同境遇中会说出相同的话,但读者仔细阅读时又会发现某个语句每次被重复时都有轻微的改变。就这样,这些“重复”形成了错综的意义场域,而不只是对永恒真理的反复申说。小说中的边缘人形象也令人联想到挪威另外一位诺奖作家克努特·汉姆生的代表作《饥饿》。

散文“七部曲”则被认为是福瑟近年创作的鸿篇杰作。这部作品共有七部,分成《别的名字:七部曲I-II》《我是另一个:七部曲III-V》《新的名字:七部曲VI-VII》三卷出版,第三卷获得布拉格奖小说奖,也入选2022年国际布克奖短名单。“七部曲”可以看作是福瑟转向长篇散文创作的标志,这些作品的叙述者是一位名叫阿斯勒的画家,他因妻子的去世而悲伤不已,他戒了酒,痛改前非,事业也有了起色,却偶然发现了一个和他同名,也叫阿斯勒的画家……于是,两人的记忆重合交织,在死亡、爱情等问题上展开了激烈的争论,这些声音逐渐模糊成一个声音,一个能够同时存在于多个时空的声音。这部作品因其形式上的实验性而备受评论界赞誉。

部分评论家和读者注意到,散文“七部曲”与小说《三部曲》在人物名字、地点与主题上有着颇多关联,对此福瑟认为:“这像是不同的画家在画树,很多人都在画,但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画。优秀的画家往往会反复画同一个主题,并且每次都能创造出新的形象。我希望自己也能做到这一点。”

福瑟一次又一次用被诺奖评委会称为的“福瑟极简主义”画下连绵阴雨的城市卑尔根,峡湾、风、长夜,这些外在的自然图景同样也是人们内心的景致,它们不仅属于挪威人,也属于全世界的读者。正如评委会主席安德斯·奥尔森所言,福瑟呈现了一种我们生活中一眼就能辨识出的日常情景,“触及你最深的情感,包括焦虑、不安全感、生死问题。”

今年获奖名单揭晓之余,外界对长期保密的诺奖作家提名名单怀有浓厚的兴趣。根据官网公布的信息显示,每年五月评委会即形成了最终名单,这份名单保密期长达50年之久,目前可查询的提名资料库已更新到了1972年,显示格雷厄姆·格林、路易·阿拉贡、阿斯特丽德·林德格伦、若热·亚马多、博尔赫斯、菲利普·罗斯,以及中国作家林语堂等人被提名入围,最终海因里希·伯尔获得该年文学奖。

诺奖评委艾伦·马特森曾在官网访谈中如此讲解评选标准:“世界上到处都是非常优秀的作家,你需要更多的东西才能成为获奖者。很难解释那是什么。我想这是你与生俱来的东西。浪漫主义者称其为神圣的火花。对我来说,这是我在写作中听到的一种声音,我在这位特定作家的作品中找到了,而在其他任何地方都找不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