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砺锋:一杯淡水变清茶

标签:
文化莫砺锋一杯淡水变清茶中华读书报杂谈 |
分类: 自由点击 |
一杯淡水变清茶
作者:莫砺锋
原载: 《中华读书报》2023年9月6日第3版
为庆祝创刊七十周年,《文学遗产》编辑部的刘京臣兄来信索稿。十年前《文学遗产》创刊六十周年时,我曾撰一短文致贺,题作《我心中最纯净的学术园地》,文中说:“20多年来,我一共在《文学遗产》上发表了12篇论文。虽然算不上高产作者,但对于论文总数不多的我来说,《文学遗产》毫无疑问是我的第一发稿刊物。如今我忝列《文学遗产》的编委,大家切勿以为这对我发表论文有何益处。我是2011年第三期才被增补入编委会的,在那以前,我在《文学遗产》上发过11篇论文,一直是以普通作者的身份投稿的。我为人木讷拘谨,不善交际,而且从心底里鄙视‘功夫在诗外’的世态。20年来我进京不下30次,却从未到《文学遗产》的编辑部去拜访过,至今尚不知那座学术殿堂的大门是朝着什么方向。我与《文学遗产》的历任主编或编辑朋友都只在投稿后才开始联系,联系的内容无非是商讨修改意见,通知录用与否,或是填写相关表格,从无一言涉及私交。历任编委会中与我私交较密的只有陶文鹏兄一人。这多半是因为两人都喜爱宋诗,学术上也比较谈得来,如此而已。我与文鹏兄一般都是在唐代文学或宋代文学的学术讨论会上见面,惟一的例外是1998年的一次交往。当时《文学遗产》组织了一系列笔谈,我与陶文鹏、程杰三人的笔谈题作《宋诗研究的回顾、评价同展望》。笔谈中有些问题需要当面商讨,文鹏兄便来南京出差。我为他预订了学校招待所的普通客房,让他与一位不相识的客人合住一间。一日三餐都在招待所食堂里吃,惟一的‘接待’活动是我自掏腰包请他在学校礼堂看了一场周末电影,票价是5元钱,连看三部影片。这样的交往,也许说得上‘君子之交淡如水’了。”转眼又过了10年,我又在《文学遗产》上发表论文5篇,但至今仍未造访过编辑部。我与编辑部各位友人的交往,仍然保持着“君子之交淡如水”的性质。《文学遗产》依然是我心中最纯净的学术园地,我仍愿用这句话来祝贺该刊创刊七十周年。
然而我与陶文鹏兄的关系,却有了一些细微的变化。8月20日我前往武汉参加中国宋代文学学会第12届年会,主办会议的王兆鹏教授事先告诉我文鹏兄也将与会,我便随身带了一小罐新茶,开幕式那天赠送给文鹏兄,文鹏兄则欣然受之。在我俩将近四十年的交谊中,这是第一次馈赠礼物。那么,四十年来“淡如水”的交谊,为何变成了一杯清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