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卫建民:我读陶诗

(2024-03-15 14:01:33)
标签:

文学

卫建民

我读陶诗

今晚报

杂谈

分类: 自由典藏
卫建民:我读陶诗


我读陶诗


作者:卫建民     原载:《今晚报》2023年9月20日第17版

  

       香菱学诗,林黛玉说,你想学做诗,就拜我为师。香菱说她喜欢陆游,林黛玉说,断不可看这样浅近的诗,“一入了这个格局,再学不出来的”。林黛玉先让她读李杜王维的几百首诗打底子,然后再返回来读陶渊明等东晋南北朝诗人的作品。林黛玉的诗教,是先从诗歌的繁荣成熟期教起,是从诗艺的层面看诗;再让香菱读陶渊明,是要从绚烂归入平淡,让诗歌融入哲思。

  我的《陶渊明集》是花九角钱买的。四十年来,这个千年前的诗人陪伴着我,成为我人生道路上的良师益友。我连香菱的心气儿也没有,不想学诗;我读陶渊明,是按古典基本读物的顺序,一本一本学习传统文化。别人是向前看,向钱看,在青年时期,我是向后看,看古书。

  我读陶渊明,最先喜欢的不是他谈酒论农桑的篇章,而是《责子》,是他面对几个儿子不上进时无可奈何的自嘲。知堂老人把他这首诗归入儿童诗,我不赞成。诗的题材虽是儿童,但心情是成人的,陶渊明的。“阿宣行志学,而不爱文术。雍端年十三,不识六与七。通子垂九龄,但觅梨与栗。”他的几个儿子,不是不爱读书,就是只知道吃。孩子们生活在自然里,幼小的生命也处于天然的状态。陶渊明没有望子成龙的念头,没有逼迫儿子去读书学琴,为儿子们的前途筹划。原因是,他已在人生走一遭,刚辞官归田园居,他不想让下一代再重复走一遭他的路了。陶渊明归去来,在面对土地、庄稼、日月、酒醪、邻人时重新认识到时间和人生的价值,以空虚应实在,感到处处皆有生趣,就连他不争气的几个儿子,懒惰、贪吃,也是好的。

  千百年来,陶渊明是被谈论最多的诗人。不少文人雅士,致仕官僚,把他引为知音,把秋天当做他的季节,把菊花当作他的专利,把陶诗当作失意后的安慰。我读陶渊明,最早注意到,萧统是从人生哲学的意义,看出了陶诗的价值。他在《陶渊明集序》中说:“处百龄之内,居一世之中,倏忽比之白驹,寄寓谓之逆旅,宜乎与大块共荣枯,随中和而任放,岂能戚戚劳于忧畏,汲汲役于人间哉!”萧统从时间(倏忽比之白驹)、空间(寄寓谓之逆旅)、人生态度上理解陶渊明,是从陶诗的本质,看出陶渊明其人其诗的永恒价值。他不谈陶渊明的饮酒、辞官以及陶渊明对东晋门阀的态度,而是从根本上分析陶诗,是他高明的地方。后人读陶渊明,牢记萧统的这几句话,才是懂陶诗的不二法门。

  苏东坡被贬谪海南时,手边常读的书是陶渊明、柳宗元。他还和陶诗一百零九首,追步陶渊明。陶渊明归隐的时代,是安定的农耕社会。他离开官场,也没有后来犯事的官员案件牵涉到他,他不怕半夜鬼叫门。归去来就是归去来,裸退。“代耕本非望,所业在田桑。躬亲未曾替,寒馁常糟糠。岂期过满腹,但愿饱籼粮。”当官不是他的初心,“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现在能有吃的,也不指望吃得太饱,有粗粮就足够了。到了苏东坡时代,佛学已盛,道家垫底,陶诗在侧,他被贬到荒蛮的孤岛,也成天乐呵呵,因为有酒有陶诗,“沧海何曾断地脉”?

  我读陶诗,始终抓住他对时间的深切关注,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忘读书学习。他的放逸,我可能有一点点,但不是主流。“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这几句明白如话的诗,是陶渊明的时间观,也是多数人的生命体验。既然时间是不可逆的,岁月不饶人,那么,为什么不接受时间的公平?“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人是自然的组成部分。要在现代接近自然生活,先得尊重自然,同意自然对人人的安排,不应逆自然而行。

  陶诗不难懂,简单最难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