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荣华:爱书并受益终生

标签:
文化胡荣华爱书并受益终生今晚报杂谈 |
分类: 自由典藏 |

|
|||
对于大众推崇的经典著作,沈从文是持保留意见的。他认为有些经典著作虽然是所谓的“好书”,但只是在道德感、价值观方面没有瑕疵,从趣味性而言是乏善可陈的。关于书什么时候才会真正对个人成长产生影响,沈从文觉得应该是在一个人出于自愿、即兴选择读书的时候。他说,这样才会“对书发生浓厚兴趣,且受那些书影响”。 一些有用有趣的书籍首先勾起了少年沈从文对阅读的兴趣。第一是几本有实用价值的医书。从这些书中,他了解了许多药性、记住了很多病名和偏方。第二是《西游记》。沈从文喜欢《西游记》中那种“富于泥土气息的谐趣”,喜欢时时驾着黑云、世故、胆小心虚、贪图便宜、处处还装模作样的猪八戒。在他眼中,猪八戒虽然缺点多,却很真实,比只能活在书生脑子里的西楚霸王项羽要可爱。第三是一部兵书。上面有各种套彩阵营的图说,各种火器的图说,看来很有趣味。 书中文字的济世价值和书中人物的真实性情让沈从文受到滋养,诚如他所言,“这三种书帮助我,影响我,也就形成我性格的全部。”北京求学期间的沈从文为进入高等学府,大量地读书,大量地输入知识。然而他未能如愿,于是为了生活中的柴米油烟酱醋茶,他拿起笔,凭借湘西生活的体验和细致敏锐的观察能力,开始写作,开启了一趟知识和经验输出之旅。 中年时期的沈从文不仅自己看书,还带动学生后辈看书。在西南联大教书期间,他鼓励学生多读书,并不失时机地利用文学课、写作课、私下聊天等多种方式向学生推介书籍。他的存在甚至让西南联大充盈着一种比其他高校更浓厚的文学氛围。时在西南联大就读的汪曾祺就说:“不论是哪个系的学生都对文学有兴趣,都看文学书,有很多理工科同学能写很漂亮的文章……”学生们不仅读沈从文推介的书籍,还从中感受到老师的为人,对他产生亲近感。专程前往拜访沈从文的学生不在少数,其中不仅有文学院的,还有法学院、理学院、工学院的。汪曾祺便是其中之一,他说“沈先生只要进城,我是一定去的。去还书,借书。” 老年的沈从文,对书的热爱俨然已经到了离不开的程度。据1975年年初成为沈从文助手的王亚蓉回忆,在沈从文只有十二三平方米的小屋里,密密麻麻摆满了书,“架上是书,桌上是书,地上堆得还是书,床上堆得也全是书”。此时的沈从文虽然伴有心脏病和高血压,但是专注于文物研究的他对工作学习的热情丝毫不减。抱着一种“古为今用”的执念,以及用文学感染“以百十万计的情绪在消沉衰退中的青年”的善意,他将书籍作为吸取传输知识的助手,并在家中四壁贴满了图片和字条,上面写着他从书中获得的启发。对于一名已近耄耋之年的知识分子,书已经成为他精神深处的强大支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