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湘艺:如何做好一个烫手的项目

(2023-09-03 00:16:00)
标签:

文学

湘艺

《长安的荔枝》

做好一个烫手的项目

湖南日报

分类: 自由典藏
湘艺:如何做好一个烫手的项目



如何做好一个烫手的项目
——谈谈马伯庸《长安的荔枝》


作者:
湘       原载:《 湖南日报 》2023年2月3日第8版

https://epaper.voc.com.cn/hnrb/images/2023-02/03/08/res03_attpic_brief.jpg

  

  横亘在盛唐天宝年间的小吏李善德面前的是这样一个烫手的项目——要在贵妃诞日之前,从岭南运来新鲜荔枝。鲜荔枝“一日色变,两日香变,三日味变”,而岭南距长安五千余里,山水迢迢,单人快马也要奔波十天半月。

  如何完成这样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以微观人事折射大唐宏观社会,马伯庸的新书《长安的荔枝》,向人们展示的正是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

  大开脑洞的盛唐项目管理手记

  李善德受骗上当接下了项目,完不成就是死。在朋友的建议和妻女的支持下,他决心放手一搏。他一路颠簸进入广州城,拜见岭南经略使,差点被直接拿下。不过还是想办法弄到通行符牒和资助,锁定了当地最好的果园,研究具体转运路线和保鲜方法。

  李善德为此发明了“脚程格眼”,贴到土墙上,从上而下是各路人马,从左至右是里程距离。在广州一收到信鸽带回的消息,立刻用四色笔填入格眼。黑圈为不变,赭点为色变,紫点为香变,朱点为味变,墨点为流汁。如此一来,荔枝变化情况便一目了然。

  第二批、第三批进一步据此调整路线,改善保鲜方法,直至找到理想的路线,而且不惜毁坏产地的苗木,只为如期达成转运鲜荔枝的目标。

  万事俱备就差官府支持了,李善德又摸索出了用最短时间把项目讲清楚的报告模式:首先讲清楚鲜荔枝转运的难度,然后讲岭南到长安一路的路况,再讲荔枝保鲜的新方法,接着是转运路线上接力的方法,最后是争取政策和资金支持。

  一个看起来不可能实现的项目,就被唐朝的一个小吏用项目管理的方式逐步拆解推进,最终如期完成。整个故事让读者充分感受到了做一件事有多么难,更能代入主角,跨越千年体验社畜生活的成就感和紧张感。

  酣畅淋漓,映照每一个奔波于生活的你

  “长安漂”李善德,一个从九品下的小官,准备去南城边的归义坊买个经济适用房安家。但几十年的积蓄只够首付,还需要找招福寺的典座借贷,本金美其名曰“香积钱”,利息叫“福报”。一个苦哈哈的房奴李善德就出现在我们的面前,和在大城市打拼供楼的我们何其相似。

  从买房现场赶去赴上司的酒宴,意外地接到了一项“肥差”,没想到酒宴本是鸿门宴,全是为了哄骗他接下采买运输鲜荔枝的任务。这样一道在尚食局、太府寺、宫市使和岭南朝集使……各个部门皆知的“催命符”,让李善德气得直拍桌:莫非以为我不敢辞职?对,我真的不敢。被坑系领导随意拿捏的痛苦,谁还不知道呢?

  这不就是我们的日常吗?除了各种狗血剧情,更有我们为一家老小辛苦奋斗的身影,有我们在职场拼命做业绩的样子,有我们为了公平正义奔走呼告的形象,读这部小说就像是看另一个世界的自己,给了我们一个俯瞰自己生活的机会。

  文学需要宏大叙事,但也需要这些小人物的生活细节,让我们体味贯穿古今的共性。这样我们更容易与古代的“自己”共情。

  “想知道,自己倒在距离终点多远的地方”

  马伯庸在文后说明中讲到了这个故事的创作缘起,当年写《显微镜下的大明》阅读了大量徽州文书,其中讲了一个叫周德文的人:永乐七年,朱棣决定迁都北京,从南方强行迁移了一批富户,其中周德文一家被安排在大兴县,他充任厢长,负责催办钱粮、勾当公事,去全国各地采购各种建筑材料,支援新京城建设,后来因为过度劳碌病死。

  “如果用周德文的视角去审视史书上的每一件大事,你会发现上头一道命令,下面的人要忙活半天。

  一次马伯庸看到一个微博说:“杨贵妃要是马嵬坡没死真逃到了日本,是不是再也吃不到荔枝了?”激发了他试着把“一骑红尘妃子笑”,用周德文式的视角解读一下。

  这一试成就了一个古装版的职场小说,一个职场“社畜”拼命求生的故事。文中各种利益的博弈、管理层内部的矛盾、职场的情商……还有不断修改需求的“甲方”,有读者说,阅读每一行字,都是在阅读自己。看到“流程是弱者才要遵循的规矩”“连做噩梦都在工作”,谁不苦笑?有时,支撑我们走下去的,可能只是那一口不甘心的气。就像李善德说:“就算失败,我也想知道,自己倒在距离终点多远的地方”。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于赓哲评价这本书:“马伯庸把他对历史的熟稔与现实关怀结合在一起,使得文笔能直击人的内心。写的是古人,却经常让我们看到自己。这部《长安的荔枝》就是如此。”

                         

                           (《长安的荔枝》,马伯庸 著,湖南文艺出版社、博集天卷出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