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绪山:颜回的智慧

标签:
文化张绪山颜回的智慧中华读书报杂谈 |
分类: 自由典藏 |

颜回的智慧
作者:张绪山
原载: 《中华读书报》2023年5月31日第18版
据《史记·孔子世家》,为了推行治国理想,孔子带领众弟子周游列国。受困于陈国与蔡国之间的荒野之中,困顿与疾病交加,十分狼狈。孔子知道弟子们心中有怨气,便想考验一下他们,并了解他们对自己学说的看法。孔子问:我们不是犀牛也不是老虎,却要在旷野上疲于奔命,难道我们的学说不对吗?
从逻辑角度,回答这个问题,有两个入口:一是孔子的学说本身,一是外在的社会。而弟子们的回答无非有三:一是孔子的学说不完美,孔子的学术不适于这个社会,故不需要孔子学说;二是孔子学说是完美的,这个社会是邪恶的,孔子的学说不见容于这个邪恶的社会;三是孔子的学说不完美,这个社会是邪恶的,二者不相容。孔子及其弟子认为自身所处时代为“礼崩乐坏”,列国社会纲常失序,混乱不堪,需要孔子的主张来挽救各国败坏的社会,所以第一个选项可以直接排除,弟子们的回答只能在后两个回答中选出。
在孔子的弟子中,子路以刚勇正直、鲁莽粗犷而著名,有时不顾及孔子脸面,对孔子见南子都敢甩脸报以颜色,是个直率而思考力不强的人。由于孔子所问(吾道非邪?
子贡的回答比子路高明,他首先肯定老师的学说,说:“老师的学说无比弘大,所以天下没有国家能容得下您。老师是否可以稍微降低一点标准呢?”(“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夫子盖少贬焉?”)夸赞老师的学说自然让孔子开心,但要他把学说通融一下以适应这个卑下的社会,这显然也不合孔子的脾胃。孔子说:“赐,优秀的农夫善于播种耕耘却不能保证获得好收成,优秀的工匠擅长工艺技巧却不能迎合所有人的要求。君子能够修明自己的学说,用法度来规范国家,用道统来治理臣民,但不能保证被世道所容,如今你不修明奉行的学说,却去追求被世人收容。赐,你的志向太局促了!”(孔子曰:“赐,良农能稼而不能为穑,良工能巧而不能为顺。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而不能为容。今尔不修尔道而求为容。赐,而志不远矣!”)孔子以“良农能稼”与“良工能巧”来比喻自己的学说,显示出对自己学说的自信。但一个有心治理社会的人,却不考虑自己的学说被社会接受即社会实用性,而仅仅追求学说上的所谓“圆满”,这至少是缺乏政治智慧的表现。但孔子对自己的学说信心满满,不愿降低标准去适应社会,所以对子贡的回答也不满意。
颜回是孔子最喜欢的弟子,悟性极高,他的回答果然高于同侪。颜回说:“老师的学说极为弘大,所以天下没有国家能够容纳。即使如此,老师推广而实行它,不被容纳怕什么?
颜回的回答,没有像子路的回答直接怀疑孔子的学说,而与子贡一模一样,都是夸赞老师的学说,但他没有像子贡一样,要求孔子稍微降低一点标准以求得诸侯接纳,而是接着夸赞说,老师的学说不被接纳,正说明是君子之道;如果老师的学说不修明,是我们的耻辱,不见容于君主们,是他们的耻辱。老师的学说不被接纳,才显现出君子本色。这样的回答,怎能不让孔子心花怒放,交口称赞“贤哉回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