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跑村和泡村的过程中,我时时感受到新时代背景下乡村的多元力量。有鉴于当下乡村的鲜活样态,与之相关的写作也必然是相对复杂的、丰富的。
以长篇小说《宝水》获得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的作家乔叶,近几年每次回老家,都会趁着空就使劲地东跑西跑,去那些传统形态相对完整的村庄。“看多了就想写小说,想写一个跟当下的乡村现实有密切对话关系的长篇小说。”于是《宝水》应运而生。
《宝水》写了一个变化中的乡村,太行山深处的它正在由传统型乡村转变为以文旅为特色的新型乡村。人到中年的地青萍被严重的失眠症所困,提前退休后从象城来到宝水村帮朋友经营民宿。她怀着复杂的情感深度参与村庄的具体事务,以鲜明的主观在场性见证新时代背景下乡村丰富而深刻的嬗变,自身的沉疴也被逐渐治愈,终于在宝水村落地生根。如评论家韩春燕分析的那样,地青萍是一个外来者的身份,她介入到乡村生活,以观察者的角度去看这个乡村。她的身份非常有特点,她既是城市的知识分子,又有乡土社会经验,这就相当于在外视角上再加了内视角,借这个视角,乔叶把乡村最根底的东西、更隐藏在深处的东西挖掘了出来。“在跑村和泡村的过程中,我时时感受到新时代背景下乡村的多元力量。有鉴于当下乡村的鲜活样态,与之相关的写作也必然是相对复杂的、丰富的。”乔叶说。
早在六七年前,乔叶就开始构思这部小说,写的过程中,大的思路变动了三四次,易稿十来回。她认为艰难之处在于,“这个既虚且实的小小村落,这个在行政级别框架上属于最纤细的神经末梢般的小小村落,下笔时我才发现与其相关的东西是那么多,新旧房屋,花草菜蔬,庄稼田地,每家每户。因正转型走文旅路线,在宝水,除了土生土长的本村人,还有形形色色的外来客,这些都令我在这个小小村落里感觉到自己所知是如此欠缺。”
乔叶下了一番功夫,既考证花草植物和庄稼菜蔬,又重新拣择了语言,同时对乡村诸多关系进行重新辨析和审视:村民间的邻里关系,居住在繁华地段和偏远地段的村民间的关系,村民和村干部的关系,乡贤和村干部的关系,乡镇干部和村干部之间的关系。
在评论家贺绍俊的观察中,写新的乡村故事的小说,近几年已经出了一大批,然而很多新的乡村故事,读起来让人觉得不真实。但乔叶笔下的新乡村故事却让人觉得真实、亲切,她能够做到这一点,在于她采取的是日常的乡土叙述,表现的是诚挚的乡村情感。“乡村叙述是有很强大的传统和优势的,有很多经典作品摆在那里,这也就给今天的写作带来突破的难度,容易在以往的固定模式中循环、重复。乔叶对这一点有清醒的认识,她认为,就得从乡村的日常生活写起,她对日常生活的细节特别敏感,这是她的优势,她充分发挥这一优势,写原汁原味的日常生活。”
书写诚挚的乡村情感,是《宝水》最重要之处。乔叶一次次奔向村落,她住在村民家里,吃他们的农家饭,听他们说自家事。柴米油盐,鸡零狗碎,各种声息杂糅氤氲在空气中,新时代的巨变正附丽在乡村的细节里,只有走到乡村内部去仔细端详,才能发现它的秘密。乔叶选择以四季时序来结构这部小说,第一章“冬——春”、第二章“春——夏”、第三章“夏——秋”到第四章“秋——冬”,整整一年。评论家李掖平认为,小说按时节序顺序写来,不是简单的线性结构,而是线连着线并回环往复穿梭在一起的网状结构,它特别凸显的是冬和春之间、春和夏之间、夏和秋之间、秋和冬之间四时节序的相互缠绕与勾连。“由此乔叶成功创造出的这个宝水村,可以称之为新时代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或者说一个典型的案例,她更由此建立起一个具有鲜明独特性的文学场域和文学地标。”
作家们所面对的,是变革中的、内涵丰富且外延广袤的新时代的乡村世界。一种新的在过去的历史和想象中从未有过的乡村,正在这个时代形成和崛起。面对这个小小的村庄,也意味着面对的是整个世界,这也就需要政治的、经济的、历史的、科学的、社会学的、人类学的等各种各样的知识都要进入作家的视野。乔叶显然深谙于心,她想写有新特质的乡村,“而牧歌式的,悲歌式的,审判式的,或者是隔着遥远的时间距离而把相对静止状态的乡村记忆放在过去时中去感叹的写作,虽然比较好把握,却也实在提不起我的兴致。”
在评论家谢有顺看来,《宝水》固然是用了一种很典型的,属于“70后”的,细碎的、片断式的、带有个人浓厚情绪的写作方式,但在一定意义上,让个人的“我”、破碎的“我”,获得了一种整全感,乔叶是大胆地要把本来也带着个体情绪和细碎的“我”放在时代里,放在当下正在变化的时势里面来写,她跨出了重要的一步。乔叶让“我”进到新的视野里,看到新的知识分子、新的乡村人,并要重新建构人和乡村的关系。
而乔叶《宝水》的成功,如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总编辑韩敬群所说,“并没有特别的诀窍,就是潜下心,埋下头,与大地山河相偎相依,与人民大众贴心贴肺,与变革时代同向同行。生活的宝水,是天然的恩赐。好作品,归根结底,成因在此。”这部长篇小说的篇名“宝水”隐含的寓意,它是村名,也包含了生活是创作的宝贵源泉的意思。
《宝水》用文学方式书写了乡土中国现代化的进程,正因为乔叶对文学的敏悟,和认真的写作态度,才有了这部反映新时代乡村的力作。正如她在获奖后的感言中所说:“生活中有创作需要的一切。我越来越深刻地感受到:当你真正地深入生活时,生活必然会回报你。这回报意味着你能得到来自写作本身的奖赏:生活会把它迷人的光芒和气息呈现在作品的质地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