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韩浩月:米兰·昆德拉的故乡情怀与文学精神

(2023-08-20 00:20:20)
标签:

文化

韩浩月

米兰·昆德拉的故乡情

文学精神

今晚报

分类: 自由点击
韩浩月:米兰·昆德拉的故乡情怀与文学精神



米兰·昆德拉的故乡情怀与文学精神



作者:韩浩月    原载:《今晚报》2023年8月17日第18版

  2023年7月11日,著名作家米兰·昆德拉去世,终年94岁。昆德拉出生于布尔诺(捷克第二大城市),去世于法国巴黎,按照我们中国“落叶归根”的传统,他应该葬于布尔诺吧。

  晚年昆德拉面临着回故乡还是留原地的两难选择。他对故国经历了猛烈批判、欲言又止、保持沉默、乡愁暗生的曲折过程,在小说中,昆德拉对捷克的描写,就如同奈保尔对印度的描写一样,既全面又尖锐且长期,在捷克人不接受昆德拉的时期,称他为“捷克的敌人”并不为过。

  虽然表面上保持着与捷克的冷淡联系,但当故国的风吹到巴黎时,昆德拉还是动心了。2019年同样是在巴黎寓所,时任捷克驻法大使的外交官彼得·德鲁拉克,把国籍证件双手递给了米兰·昆德拉,以此为标志,昆德拉对捷克的态度有了变化。昆德拉热爱巴黎,也曾像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在《昨日的世界》所描述的那样喜欢欧洲,但他以作家的敏感预见并目睹了欧洲的衰落,欧洲作为一场幻梦,已经逐渐消失。智慧如他,也产生了困惑,正像他写的那样,“人走出儿童时代时,不知青年时代是什么样子,结婚时不知结了婚是什么样子,甚至步入老年时,也还不知道往哪里走……”

  去世前的几年,昆德拉夫妇想要回到波希米亚(捷克中西部地区)安度晚年的消息不胫而走,这引来了潮水一般的批评,当然,这种批评包含着把昆德拉挽留在法国的善意,也有对昆德拉选择与捷克和解的失望,更深层面的原因是不愿意接受一个不再犀利的昆德拉……舆论压力下,昆德拉取消了重回母国的想法,但与此同时,他也开始诚实地展示自己的改变,把自己的藏书大量运回布尔诺。他去世的消息,由他故乡所建的米兰·昆德拉图书馆发言人安娜·姆拉佐娃来证实,也很直接地表明,在告别人世之前,他与故乡重新建立了亲密的联系。书是一名写作者的“亲人”,很大程度上,昆德拉的藏书代替他圆了自己的“归乡梦”。

  叙述了这么多有关昆德拉与故乡之间的关系,是因为这可以从一定角度解释为什么中国读者喜欢他。不得不承认,当时中国读者心目中的昆德拉,在文化意义与阅读潮流上,是具有领先性的。昆德拉和村上春树是陪跑诺贝尔奖多年的作家,但他们的作品,起码有一二十年的时间,在影响着中国读者的文字与口头表达,而昆德拉高于村上春树的地方在于,他的书名《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生活在别处》,几乎如王朔的金句一样,渗透到了文艺青年群体,成为他们的口头禅,影响到他们的思考与生活方式。“这是一个流行离开的世界,但是我们都不擅长告别”,在昆德拉去世后,他的这一名句重复刷屏。

  米兰·昆德拉是小说作家,是哲学家,是社会观察家,但让他在中国如此流行的原因,还离不开他轻盈凝练的语言表达能力,他用最容易被读懂的句子总结了时代、预示了未来,他的作品可能有些晦涩,但他的观念却如永不生锈的琴弦,曾经并且将一直拨动着读者的心灵。因而,在这样一个浮躁、急切的社交媒体时代,昆德拉去世能够上热搜、刷屏,看上去颇为怪异,但多少也令人感动,纪念昆德拉,于是也便有了怀恋过去时代的情怀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