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亚伟:善待“鸡肋”

标签:
文化马亚伟善待“鸡肋”今晚报杂谈 |
分类: 自由点击 |

|
|||
要搬新家了,家里有一张旧电脑桌,我犹豫着是不是要带上。这张电脑桌质量很好,是实木的,我用了六年,上面已经有了一层温润的木质光泽。可是,这张板栗色的电脑桌与新家的装修风格实在不匹配,搬过去在书房里会显得特别突兀。这张旧电脑桌,成了我的“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其实,谁的生活中没有这样那样的“鸡肋”呢?一些穿过的衣服,曾经是最珍爱的,但因为一些原因穿不出去了。还有一些旧物,已经不用了,丢掉又觉得可惜,成了“鸡肋”。所谓“鸡肋”,我觉得不是完全被我们厌弃的,更重要的是还有一份不舍在其中。 其实,体验“鸡肋”的滋味是一种常态。生活中真没那么多钟爱一生的物、事、人,因为人的感情是在变化的。沦为鸡肋,一般是两种情况:一种是开始的时候喜欢,后来感情淡去了,不那么喜欢了;还有一种情况是一开始就不怎么喜欢,后来也喜欢不起来,但又觉得舍弃可惜。 那么,我们该如何对待生活中那些触目可见的“鸡肋”呢?有人说,既然是鸡肋,就要勇于断舍离,弃之而后快。我却觉得,应该善待“鸡肋”。 我说一下那张旧电脑桌的归宿。我没有把它带到新家,也没有丢弃,而是把它送给了我的一位表姐。表姐的儿子大学刚毕业,正需要一张电脑桌。我的电脑桌到了他那里,他如获至宝,每天都把电脑桌擦拭得光亮如新。他还在微信上发照片给我,说:“表姨,我太喜欢这张电脑桌了。每次在电脑桌上做事,都觉得思路特别顺畅!”我的“鸡肋”成了别人的宝贝,它有了这样好的归宿,我特别欣慰,觉得对它的那份情感被别人延续下去,它就永远是有生命、有灵性的。 人生漫漫,平淡是本味,“鸡肋”是常态。善待“鸡肋”,才能让生活越来越合乎我们的心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