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汝为:取名习俗

标签:
文化谭汝为取名习俗今晚报杂谈 |
分类: 自由点击 |

|
|||
作者:谭汝为 封建时代,士大夫阶层以高雅的名字表现自身地位和身份;而广大劳动者几乎都是文盲,大家终日为衣食奔波劳碌,也就没心思考虑自己及子女名字的雅俗美丑了。旧时劳动者的取名方式大致有以下几种: 一、以排行次第为名。宋元以来,劳动者以排行次第为名者愈见普遍。历代农民起义首领就常见以行第为名的,例如元末淮北红巾军的彭大,明代中叶中原地区的刘六、刘七、陕北澄城的王二,清初山东锯齿山的于七,等等。再如《水浒传》中的“阮氏三雄”——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还有《红楼梦》中有焦大、赖二、鲍二等,就是沿用了现实中行第为名的习俗。 二、以父母年龄的合计数为名。旧时江淮一带下层百姓有以父母年龄的合计数为新生儿取名的民俗。所取之名只是个数字代码,并无实在意义。清人俞樾《春在堂随笔》:“夫年二十四,妇年二十二,合为四十六,生子即为四六。”明太祖朱元璋出身贫寒,原名朱重八——八八六十四,由此可推断其出生时,其父母年龄合计为六十四岁。 三、以相貌特征为名。旧时农夫渔民、摊贩工匠、市井小民等以相貌特征为名者,其相貌当有与常人相异之处,如崔黑子、郭秃子、李大头、王麻子等。 四、以出生时体重为名。在江南地区的某些农村有以新生儿出生时体重为名的民俗。鲁迅小说《风波》中的一家四代人皆以此法命名——第一代名为九斤,第三代名为七斤,第四代名为六斤;也难怪九斤老太对着孙媳七斤嫂和重孙女六斤,整天牢骚不停——真是一代不如一代!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文化水平的普遍提高,父母给孩子取名,一般都注重美好的寓意和期盼,远不像早年间那样粗鄙和随意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