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自由:《七日》的精妙与瑕疵

标签:
文学艾自由《七日》的精妙与瑕疵云南老年报.文化周刊 |
分类: 自由评论 |

《七日》的精妙与瑕疵
作者:艾自由
云南90后彝族作家苏钰琁的首部长篇小说《七日》,系云南省作协建党100周年献礼作品。以新中国成立初期云南民族工作队艰辛工作和宁洱民族团结誓词碑落成始末为背景,讲述了云南滇西西盟少数民族同胞一心向党的不易。
《七日》的故事发生地主要在今普洱市西盟佤族自治县,以西盟傈僳族大头人、土司代办、国民政府澜沧县西盟立所乡乡长李保被挟持到云南反共救国军残匪司令屈洪斋缅甸边境勐冒驻地的七日为线索,从时代之变、历史之变和民族之美、山河之美中,讲述李保与拉勐等西盟少数民族首领头人们进京参与新中国建立一周年大典,回乡后26个民族48人共立宁洱民族团结誓词碑,最终李保因拒绝色诱劝降被屈洪斋下令活埋的悲壮故事。
《七日》的精妙在于设置叙述的精妙。从章名设置来看,第一日《罗网》、第二日《茶诱》、第三日《犬杀》、第四日《曰归》、第五日《鸟决》、第六日《迢途》、第七日《丰碑》,带有网络小说、章回小说的某些特质。根植于西盟真实的地理环境,七日七章,章名凝练,铿锵有力,悬念迭出,很吸引人。
从叙述线索来看,第一条线索叙述了1951年5月,土司代办李保不知澜沧县西盟区政府沦陷,被同是土司代办的好兄弟舒炳忠的儿子舒云聪以区政府临时通知开会的名义哄骗出门,在舒炳忠伙同国民党残匪鑫副官的接应下,一路将李保挟持到缅甸边境勐冒屈洪斋司令驻地的七日,每一日分别对应着他不为权势所惑、不为女色所动,拒绝在《反共抗俄声明书》上签字按印的不同状态,直至大义凛然、不屈而死。
第二条线索则从1950年6月开始,以傈僳族大头人李保和佤族大头人拉勐为代表的西盟各族同胞从最初排斥“共产党红汉人”,到慢慢识破国民政府澜沧县副县长高强武一伙的伪善嘴脸,到接受共产党派来的西盟民族工作队队长严春、澜沧县竹塘区区长龚国清等人,尝试与他们做朋友,将西盟少数民族同胞从戒心、疑心到安心、真心的转变自然串起。
在虚虚实实、实实虚虚的充满张力的叙述中,巧妙地运用插叙、倒叙等手法。从这些西盟少数民族人物的鲜活塑造中,我们看到当年要让民族团结之花在彩云之南常开长盛谈何容易。
《七日》的瑕疵在于从形似到神似的艰难。在《七日》中,西盟少数民族万物皆有灵的日常生活常态,傈僳寨和佤寨为争地的械斗争夺,都写得跌宕起伏、步步惊心,但写少数民族民风民俗似乎仅止于形似逼真。特别是各章节比喻句和形容词的过多运用,感觉要到神似还有些隔膜,由于没有深入骨髓,似乎还有一步之遥。但是,苏钰琁今年才三十而立,就已具有较强的构架和叙述长篇故事的能力,相信随着阅历和阅读的进一步深入,她以后能进一步缩短这种距离,开辟一片属于自己的长篇小说新陆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