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冠伟:作家与时间

标签:
文化戴冠伟作家与时间今晚报 |
分类: 自由点击 |

|
|||
对作家这一职业,许多人感到神秘,某些跃跃欲试者甚至产生了若许神往。特别是读过作家们那些感人至深的文字和塑造出的光彩夺目的人物形象后,就更想进一步了解他们是如何生活和写作的?他们究竟是怎样一群人? 其实,任何一位作家都与从事其他职业的人一样,衣食住行和普通人没有区别。如果非要找出不同来,我认为兴许就是鲁迅先生说过的:“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功夫放在工作上的。” 以贾平凹为例,这位现任的陕西省作协主席,会议和文学活动较多,占去其不少时间。除此之外,他基本上都处于写作状态。贾平凹也因此检讨:“作为丈夫和父亲,我对家庭付出的实在太少。”为了写作,他买了处房子作为工作室,妻子每天清晨开车送他到那里,而他在午夜后回家也成为常态。 贾平凹坦承,由于长期处于写作状态,自己的生活能力有所退化,家里的事情完全由老婆来打理。比如说社交、处理家中的杂事、亲戚朋友间的礼尚往来等。贾平凹也有可爱的外孙女,时间长了也想见她们,但孩子来了以后,他很快就叫她们离去,唯恐打扰自己平静的创作状态。 自2011年的《古炉》到2013年出版的《带灯》、2014年的《老生》、2016年的《极花》,几乎每一两年,他都有一部长篇小说问世。谈到写作速度,贾平凹说,收集材料和构思用去的时间最多,一部10万字的小说,他要在笔记本上写出等量数字的草稿,然后一边看着草稿改、一边誊写;然后再改一遍,重新开始写。因此,10万字的作品起码要写30万字。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时间永远不停地在流转,谁也不能攀住它停留片刻。时间又是公平的,对任何人都不曾厚此薄彼。梁实秋先生说过:“假使把几十册日历装为合订本,那便象征我们的全部生命。”这一册生命的日历,每个人都在一页页地往下扯,对于普通人也许随风而去了,对于作家,他们惜时如金地将撕下的日历一页又一页地衍化成字纸,并将一册册好看的书籍呈现在读者面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