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金祥:“野味读书”受益多

标签:
文化刘金祥“野味读书”受益多今晚报 |
分类: 自由点击 |

|
|||
孙犁先生的散文集《野味读书》(上海文艺出版社),记述了先生昔日寻书、购书、藏书和读书的书话故事。我在品读过程中,受益颇多。 孙犁先生是我国现当代文学的一位大师。与其作家生涯相伴始终的,是他丰富多彩的读书生活。在孙犁先生漫长坎坷的一生中,在其长达六十多年的文学创作生涯里,读书已然成为孙犁先生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自从幼时识文断字伊始,孙犁就养成了逛书摊淘旧书的爱好与习惯。童年时代,他常饶有兴致地光顾集市上出售小人书的书摊,且每每有所斩获。后来,在保定育德中学就读时,他成为学校附近一个市场里两家书铺的常客。 但战争年代时局动乱,图书出版业萎缩凋零,即便爱书嗜书如孙犁先生者,也只能碰到什么书就读什么书。作为极负盛名的“荷花淀派”的创始人和解放区颇具影响力的作家,孙犁先生在长期创作过程中“与书结下不解之缘”,成为彼时我国文学界对书“珍如拱璧”的“书痴”型作家。正如他在《装书小记》中所写:“我对书有一种强烈的、长期积累的、职业性的爱好。一接触书,我把一切都会忘记,把它弄得整整齐齐、干干净净,我觉得是至上的愉悦。” 散文集《野味读书》是孙犁先生关于读书经历、感悟心得的文章结集,全书共分为“书里书外”“书前书后”“书长书短”三个章节。这些文章,或自述读书的主要经过,或追忆撰写读书笔记的主要内容,或叙述买书藏书的逸闻趣事。其文笔轻灵,所记书事质朴自然,却又深沉隽永,可谓孙犁先生读书生活的真实写照。 康德说:“读书是超越一切人世间烦扰的终极手段。”严酷的战争并未销蚀孙犁的读书热情,也没有泯灭他的阅读兴致。1946年,孙犁在冀中区党委直接领导下于河间县创办了《平原杂志》,宣传冀中解放区的革命形势。当时冀中邮局的负责人张冠伦是孙犁的早年朋友。他告诉孙犁邮局仓库里堆放着一些旧书旧刊。孙犁立即去翻找和挑选,其中亚东图书馆出版的几种白话小说引发孙犁的兴趣,他在繁重工作之余断断续续地读了很久。另外,他还从推着独轮车收购旧物的小贩手中买到两本原版《孽海花》,在空闲时候进行阅读。孙犁先生把战争年代这种游击式的阅读,称之为“野味读书”。 由此可见,即便在硝烟烽火中,孙犁先生也没有放弃阅读。对此,他说:“读书,也只能说是游击式的,逮住什么就看点什么,说什么时候集合,就放下不读。书也多是房东家的,自己也不愿多带书,那很累人。”这样朴实温情的文字描述,让人深受感动。 买书也是该散文集叙及的常态活动。对于买书之事,孙犁先生积多年经验提出:“进大书店,不如进小书铺。进小书铺,不如逛书摊。逛书摊,不如偶然遇上。寒酸时买的书,都记得住。阔气时买的书,读得不认真。读书必须在寒窗前,坐冷板凳。”这番坦诚质朴却蕴含哲理的话语,无疑会让诸多读书人有所共鸣。 作为一名作家,孙犁读的书比较驳杂。他曾建议作家们:“多读一些历史书,不要总读文学书。”当然,除了古典文学、史书典籍以外,包括农桑畜牧花卉、金石美术图画等方面的书,他也有所涉猎。虽然读书面广,但对于怎样读书,孙犁却有着自己的想法和主张。在散文集《野味读书》这本书中,他认为读书要有基本的原则,应当尽量阅读国人精心编选的书籍,避免浪费精力和做无用功:“人的一生,虽是爱书的人,书也实在读不了多少,所以我劝人读选本。”他的阅读执念是:“平生读书是为了增加知识,探求文采。” 一个人的情趣与爱好是动态的,往往随着时代迁变和环境更迭而有所改变,但读书的确能淬炼、修正和提升一个人的情趣与品位。孙犁先生读书绝非浅尝辄止、走马观花,而是将心思潜入书中并加以思考,在此基础上撰写读后札记,这体现出一个中国现代文人的价值取向与人文追求。 散文集《野味读书》笔法简要、记述率真,于精微之中昭示出作者的风骨与性情。我们从中可以看到,孙犁先生读书不盲从、不跟风、不趋时,对所读之书既不刻意选择,也不需他人推荐,一切均由自己兴致驱使。从这个意义上讲,“野味读书”也是值得当下人借鉴的读书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