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青:“好看”与“不好看”

标签:
文化狄青“好看”与“不好看”今晚报 |
分类: 自由点击 |

|
|||
记得当年日本电影《追捕》和《望乡》被同时引进,彼时的我还小,便认定前者“好看”,后者“不好看”。而在日本电影史上,《望乡》却比《追捕》的评分靠前很多,虽说《追捕》有高仓健与中野良子加持。同样,法国电影《佐罗》与《拿破仑在奥兹特里茨战役》也同时被引进公映,前者是传奇加爱情再加帅哥阿兰·德龙,而后者用两个半小时反映的却是一段真实历史,于是“好看”与“不好看”,在不同年龄、不同需求、不同受众的眼里,评价简直天差地别。 有一段时间,因写作需要,我集中看了不少影碟,都是被影界大咖所推介的,其中不仅有欧美国家的所谓主流影片,也有伊朗、捷克甚至越南的小众影片。看过后,感觉多数影片都“不好看”,至少是“不够好看”。但我同时又知道,这些影片都具有较高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对于拍摄方来说,他们的电影原本就是拍给特定的电影节和特定的影评人看的。这就有点儿像很多时装展,模特们穿出来展示的服装,很多都“不好看”,更别说穿在普通人身上。但人家的衣服原本就不是给老百姓设计的,这些国际顶级设计师所要演绎的往往是一种人文理念和内心诉求的表达。 这令我想起之前媒体上公布的各种所谓“不必读文学经典”排行榜。我认同这样一种说法:文学经典就是那种人人都知道,但却未必人人都去读抑或人人都能读得下去的作品。比如像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是被全世界公认的经典,但真正将《追忆似水年华》读完的人却少之又少。这个现象同样适用于托马斯·曼的《魔山》、卡夫卡的《城堡》、乔伊斯的《尤利西斯》等作品,可能不少人都买过这些书,但又有多少人真正从头到尾读过呢? 对很多经典作品来说,读者买了没读,抑或读了没有读完,是普遍现象。有人可能就会感慨,将其归结为时代的悲哀。大家都静不下心来读经典啦!沉迷于各种文化快餐啦!这样的说法肯定没错,但显然流于简单化了,因为许多经典文学作品从它们出现的那一天起,就不是适合于所有人阅读的。 有英国图书调查机构做过统计,有40%的英国人把文学作品摆在书架上纯粹是做做样子,为了面子好看;有71%的英国人则承认,为了显得自己更有文化,或吹嘘自己读过某些名著,尤其是像乔伊斯的作品,它们常常会“读几页”,然后便认为自己已经读过了。 就我的认知而言,经典名著在阅读的快感上的确“不好看”,但它们普遍是在文学创作的理念和技巧上实现了某个方向的突破,或者是在语言表达上,或者是在叙事结构上,或者是揭示和反映了新的时代问题等等。所以,不能拿商业的眼光或“好看”与“不好看”来衡量经典作品的价值,因为不同的阅读层面,需要的是不同的评判体系。 战国时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摒弃了赵国军队宽袖大披风的所谓“好看”军装,改穿曾被视为“不好看”但却短小精悍的“胡服”,成效立竿见影,赵国由此跻身于“战国七雄”之中。说到底,能打胜仗才配叫“好看”,总打败仗的军队即使穿着再华丽也叫“不好看”。 如今是网络时代,网络短视频越来越火爆,让原本上不了大雅之堂的“素人”也成了“明星。比如我常刷到一对夫妻于田间地头跳舞的视频,他们表演的舞台就在自家地头,穿着极其朴素,甚至稍显搞怪,但二人却跳得有板有眼且激情四溢。起初我觉得他们跳得“不好看”,但看多了,却觉得他们跳得其实挺“好看”,尤其是被他们脸上洋溢着的笑容所感染。后来才知道,这些视频都是他们用不到一千块钱的手机录的,而视频另一边,却有上百万的粉丝在看他们跳舞。男舞者叫范得多,因车祸耳朵失聪,脑子里总是出现大卡车撞他的声音,结果得了抑郁症。医生告诉他妻子小英,治疗抑郁不能仅靠药物,还要积极运动。在小英鼓励下,他们夫妻伴随着歌曲《渴望》跳起舞蹈并发到网上,不是“网红脸”,也不用美颜特效,却赢来点赞无数。 作为写作者,我从前对作家的相貌关注不多,只是曾觉得徐志摩长得好,因为像陆小曼那般女子喜欢的不只是男人才气,还有颜值。但对于鲁迅,却从未想过他是否“好看”。所以当听到画家陈丹青说鲁迅长得“实在好看”时,我才突然发现鲁迅长得的确好看——作为有思想的作家,你看不到他脸上的圆滑与谄媚,更没有油腻与轻浮,甚至也看不到得意和轻狂,能看到的只是一个文人的坚守与坚韧——实在好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