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陀:一部小说催生两部法律

标签:
文化老陀一部小说催生两部法律今晚报杂谈 |
分类: 自由点击 |

|
|||
厄普顿·辛克莱的《屠场》催生了两部法律的事实,使我想起文学作品的力量不可小看。 想起这个话题,是因为前两天在朋友圈里聊起了“非虚构”写作。在我看来,“非虚构”即是纪实,这样的作品即相当于报告文学。它应该是关注当下生活,揭露时弊,剖解社会矛盾的干预性“硬核”文字,而非莺歌燕舞的赞歌或绵软款款的抒情。 我一下联想起116年之前诞生的《屠场》。它使28岁的辛克莱一下子蹿到了著名作家的行列。十九世纪、二十世纪之交和随后的五六十年间共产主义运动风起云涌,许多具有良知正义的知识分子几乎都是左翼激进分子,他们奋起揭露批判资本主义的腐朽反动。作为记者的辛克莱也是其中出色的一员。他关注美国产业工人和底层百姓的生存状态,深入芝加哥屠宰场七周“卧底”,目击工人超时劳作、深受剥削、艰难生存的实境。而后,他激起了职业良心,精心创作了我们称之为长篇报告文学或纪实文学的《屠场》。 全书情节围绕立陶宛移民尤吉斯一家谋生经历展开。作品极其形象地描述了屠宰场恶劣肮脏的环境和老板对工人的残酷剥削。阅读那些文字如身临其境,闻到恶心的气味,脚踩血污滑腻的地面,身受超强的劳累和无人性的盘剥,以及劳苦大众因政府的不作为而告贷无门的绝望……当时资本主义的腐朽罪行被揭露无遗。最后,走投无路的尤吉斯愤然决然投身于工人运动。他们渴盼改变现状,企望变革,可对新兴的社会主义革命毫无真切认知,更谈不上经验,只能凭自己的美好想象浮略地描绘出一幅浪漫主义的愿景:投身到工人运动去了。这恰似巴金小说主人公的最后出路:投奔自由去了!
由此可见,辛克莱写《屠场》本意是批判腐朽的资本主义,宣扬社会主义革命。其原来的书名叫《The 罗斯福总统读后勃然大怒,立马下令彻查、整顿芝加哥屠宰场,并立即行动,制定了《纯净食品与药品法》《肉制品检验法》,并且成立了后来改名为“美国食品药物监督管理局(FDA)”的职能机构。所以辛克莱说:我想打动公众的心,不料击中了他们的胃。 《屠场》事件真是个报告文学“干预生活”的佳话。可这并非孤例。引发美国乃至全球环保事业兴起的蕾切尔·卡逊的《寂静的春天》就是又一杰出的例证。 “《屠场》效应”(我蓦然想到以此四字命名之)是上世纪初的事情,距今已一百多年了。遗憾的是,它早就该成为历史,却没有成为历史!食品安全依然是世界性难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