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孟繁华:文学批评需要与“高端”对话

(2022-09-13 12:33:16)
标签:

文化

孟繁华

文学批评

需要与“高端”对话

文摘报

分类: 自由典藏
孟繁华:文学批评需要与“高端”对话


文学批评需要与“高端”对话


作者:李     来源:《文摘报》2022年8月13日第5版


https://epaper.gmw.cn/wzb/images/2022-08/13/05/p13_b.jpg

    孟繁华

 

  作为中国当代文坛具有广泛影响的著名评论家,孟繁华20世纪80年代步入文坛,即引起关注。自90年代以来,他的《文学革命终结之后——新世纪文学论稿》荣获第六届鲁迅文学奖,《众神狂欢》《中国20世纪文艺学学术史》(第三卷)等主要著作至今仍然深刻地影响着当代文坛。一直以来,他以朴素的评论之笔,开掘当代写作的更多可能,不少文章令众多文学爱好者津津乐道。

  1951年,孟繁华出生于吉林,初中毕业就下乡插队了。回过头来看插队经历,孟繁华说:“那一段对我来说是人生比较艰难的时刻。刚刚下乡的时候兴高采烈,觉得自由了。我们认真向农民学习生产劳动,非常辛苦但很虔诚,大家几乎都是全勤”。过了一年,大家心态发生了变化。特别是两年以后开始陆续招工、参军,每次孟繁华都因为政审不合格被刷下来。去了林场后,生产劳动更艰苦,“其间我曾被推荐工农兵大学生,但因为家庭出身去不了”。

  1978年恢复高考,孟繁华报了三个中文系,结果被东北师大历史系录取,后来转到中文系。孟繁华很想搞创作,写诗。系主任告诉他,中文系不是培养诗人和作家的,是培养学者的。此后,孟繁华就认认真真读书写文章,“那个时候不知道天高地厚,写了很多,心里飘飘忽忽,但确实逐渐对文学评论产生了兴趣”。

  1989年,孟繁华到北大中文系做了两年高级访问学者后,考取了谢冕先生的博士研究生。这三年对他的人生的改变非常明显,“我理解了学术和批评是什么,也逐渐融入到核心话语的讨论中来”。

  当时谢先生以“北大批评家周末”的方式来组织教学,除了博士生,访问学者、外校教师等来参加的人非常多,大家就专业的报告展开讨论。这个学术沙龙一直坚持了十年,孟繁华到社科院工作后还经常去。

  现在不少学者、作家都在研究20世纪八九十年代,比如有“文学黄金十年”的提法。然而,孟繁华则更怀念那个年代的文学环境和气氛,以及为一个观念或问题争论得面红耳赤的诚恳和坦率,“有一个自由、开放的文学环境,大家对文学怀有一种信念”。

  “那时的批评比较诚恳,作家的承受力也比较正常。那时候有的作家面对很严厉的批评,会很苦恼、很痛苦,但不会因为文学批评而产生个人之间的恩怨。”孟繁华觉得,评价任何时代文学最重要的一个尺度,是看这个时代文学的高端成就。比如现代文学有了鲁迅,这就是一个伟大的文学国家的高端成就。对文学的期待,不要像对经济的期待那样:每年的GDP要不断攀升。文学不能一年一年地看,像收庄稼似的。看任何一个时代的东西,一定要看到高端成就,就像我们看法国要看雨果,看英国要看莎士比亚,看美国要看海明威,看日本要看川端康成,看俄国要看托尔斯泰……这些文学的高峰都是世界共同的文学遗产,有世界影响的作家就是我们这个时代最重要的标识。

  在孟繁华看来,基数更大的作品是消费性的东西,和处理人的思想情感和精神世界是两回事情,它不代表这个时代的文学成绩。高端的东西,我们要跟他展开对话,和余华、刘震云、刘恒、铁凝、苏童、欧阳江河、西川……不管是严肃文学还是大众文学,跟高端成就展开对话,才能真正和时代的优秀文学和文化成果构成关系,形成真正的文学批评。

  孟繁华自称是很无趣的人,打牌下棋都不会。偶尔和朋友一起喝喝酒就算业余生活了,其他的时间基本是在读书写作,“很多东西可能是命定的,未知的东西,神秘的事物,但不要用无知的方式去对待它。具体到对自我的要求,就是生活里做一个好人,做一个正直的学者,做一个尽量不讲假话的人”。


                                                        (原载《北京青年报》2022.8.9 )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